北京建筑大学入学考试,入学指南,开学时间及新生转专业

2021-04-06 02:17:20华夏高考网

北京建筑大学:入学一年之后,是有转专业机会的。学校和所转入的院、系进行审核,我们没有专门的考试,会根据这一年的学习成绩而定。一般我们转专业的比例是在5%左右,也不是很大。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的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36年,至今已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1978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2年被北京市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服务基地。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西城校区占地约200亩;大兴新校区于2009年3月开工建设,占地约1000亩,列入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计划2011年9月投入使用。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后,生均占地面积约为101m2,生均校舍面积约为41m2,生均教学科研用房约为23m2。

我校现有各类在校注册学生1051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6351人,硕士研究生1155人,成人教育学历学生2973人,外国留学生40人。我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教授106人,副教授296人,具有硕博研究生学历的教师451人,位居市属高校前列。两院院士周干峙教授、李德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专家和政府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受聘为我校兼职和客座教授。

我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管理学、法学和理学。目前全校共有29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

我校现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和1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按照我校“十一五”发展计划,我校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强校、突出特色、服务首都的发展战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努力建设以城市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为服务对象的多科性大学。

目前,我校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与浙江省共建工程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大学科技园、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我校图书馆藏书112.1万册,电子图书文献21.5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24个,自建特色数据库8个,中外文期刊1237种;并与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最齐全的高校。

我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9年我校以争取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突破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成果奖72项,成果数量位居市属高校前列,促进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为适应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我校坚持把德育为先,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校风建设和素质教育。我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及北京市“文明校园”、“首都文明单位”、“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生多次在全国及建设部、北京市等组织的全国大学生专业竞赛和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佳绩。同时我校重视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教育,大力开展群体活动和文艺社团活动。我校学生田径代表队连年在北京市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好名次;我校选送的文艺节目多次获得市级奖励。

我校依托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围绕首都城乡建设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十一五”以来,我校共计完成和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9项,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35项,省部级项目215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发明与科技进步奖4项;获得知识产权31项;公开发表论文4200余篇,SCI、EI、ISTP、CSSCI检索1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570部;科技服务经费连续五年过亿,已连续六年位居市属市管高校前三位,学校正在成为服务首都城市化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

我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马耳他等国家的3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在七十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校共培养出五万余名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多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良好,社会需求旺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我校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