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级新生在哪个校区,新生开学报到时间安排

2023-04-18 06:19:31华夏高考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生入学报到时间为:8月30-31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生入学须知:

(一)今年新生分首义和南湖两校区报到,因两校区相距较远,报到涉及部门多,为方便新生报到,请在规定的报到时间内各部门将集中办公、统一办理手续。请不要提前、推迟报到或走错校区,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参加学校国际联合教学项目、金融学院CFA等组织的二次选拔并入围的新生,按入围后项目所属学院对应的校区报到并就读。

(三)由于学校接待能力有限,建议学生自行来校报到。

(四)请注意人身及财产安全,请妥善保管携带的财物、证件及资料。学校专门为新生汇编了有关防骗防盗知识,详情请见与通知书一起寄发的相关材料。

(五)学校采取数字化迎新方式,新生的入学通知书上贴有条形码,供新生办理报到手续时使用,请同学们妥善保管好入学通知书和“长城借记卡”,并保持条形码的完整和整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南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水畔,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

历史底蕴深厚,发展稳中求快。学校前身是1948年以*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中原大学。195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荟萃中南地区六省多所高等学校的财经、政法系科,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1958年,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1971年,湖北大学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1978年1月,学校经湖北省批准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并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北财经学院由财政部及湖北省双重领导,以财政部为主。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归司法部领导。1985年9月,湖北财经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亲笔题写了校名。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于2000年5月26日组建成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9月,学校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1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2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正式协议,共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斐然。学校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会硕中心)、公共管理学院(MPA中心)、统计与数学学院、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文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MBA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韩新媒体学院等20个学院。

截至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总数1500余人,教师中教授270余人,副教授580余人,博士生导师200余人。我校先后聘任“*”讲座教授3名、“长江青年学者”2名,湖北省“楚天学者”22人,校聘海内外“文澜学者”讲座教授30名,“文澜学者”共计69人。此外,2人入选国家“*”哲学社科领军人才,2人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余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全国高校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7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30人,湖北省中青年突贡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48人。

近年来,学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基本稳定在全国高校前列,财经、政法类高校第一的位次。近10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教育部门重大攻关科研项目近500项,国家教育部、国家财政部、国家司法部和国家科技部等科研课题400余项,共取得科研成果13000余项,其中专著800余部,编著及教材800余部,论文11000余篇。尤其是2013年获得代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9项,斩获该奖项全部等次和类型,体现了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一流的科研实力。

培养体系完备,教学质量优异。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生7000余人,博士生1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0000余人,每年接受来华留学生400余人次。学校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三大学科为主干,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互动,通过优势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质教材、主讲教师形成人才培养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