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寒假放假时间安排及校历开学时间

2023-07-21 16:34:59华夏高考网

一、2020-2021年南京大学寒假放假时间安排

南京大学2020-2021学年校历

第一学期:2020年9月7日~2021年1月17日(共19周)。  

报到注册:2020年9月7日(利用课余时间)。  

上   课:2020年9月7日~2021年1月3日(共17周)。  

下学期选课(网上):全日制本科生第17周办理,研究生第19周办理。  

复习考试:2021年1月4日~2021年1月17日(共2周)。  

寒    假:2021年1月18日~2月28日(共6周)。  

第二学期:2021年3月1日~7月4日(共18周)。  

报到注册:2021年3月1日(利用课余时间)。            

上    课: 2021年3月1日~6月20日(共16周)。  

下学期选课(网上): 全日制本科生第16周办理,研究生第18周办理。  

复习考试:2021年6月21日~7月4日(共2周)。  

毕业生教育:2021年6月21日~7月3日,7月4日离校。  

暑期学校:2021年7月5日~8月1日(共4周)。  

暑    假:2021年8月2日~8月29日(共4周)。  

节日放假  

中秋、国庆:2020年10月1日~8日。  

        9月27日按10月7日(周三)、10月10日按10月8日(周四)安排教学活动。  

元    旦:2021年1月1日。  

清    明:2021年4月4日。  

劳动节:2021年5月1日。  

端   午:2021年6月14日。  

运动会:2020年11月6~7日。 

二、南京大学简介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2011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2016年,南京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南京大学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15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31个直属院系,本科生13129人、硕士研究生14937人、博士研究生6996人、外国留学生3205人。全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本科专业8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环境保护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工程)实验室12个,江苏省工程中心10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1个。

南京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在国际或他国当选院士13人次(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1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1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4人、“青年*”2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13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92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98人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6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