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语文卷难不难,今年四川高考语文难度系数解读

2021-12-02 09:31:41华夏高考网

四川2018高考语文卷难不难,今年四川高考语文难度系数解读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刘方旭

此次四川考查的全国卷Ⅲ整体难度适中,学生反映答题比较顺利。

今年的语文卷选做题改为了必做题,明显增加了阅读量。

所考查的知识点、试卷结构都比较常规,是平时复习备考中反复练到的。

命题形式基本常规,只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有两道题是相对较新的,但是考查难度都不大,学生不会存在太大障碍。

作文是此次高考的一个亮点,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给了作文一个限定,副标题的指向给学生在内容和文体的选择上有了提示。

此次作文不易偏题,学生都应该有话可说,但是要想写出好文章,还需有思维的深度和人生的格局,将个体经历或思考置于时代、社会、民族的大背景下,表达个人情感,彰显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理性和深度思考是此次作文得高分的重要保障。

@成都列五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陈晓辉

从题型设置和考查方式来看,其基本面依然沿用了这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模式,突出了语文考试以稳定为大局的特点。

但不变与变化之间,今年的四川卷又强势表现出传统语文题型的回归。

如文言文考查的第一题,在考查方式上舍“实词推断”而“断句”,一方面是“实词推断”在翻译题中会直接涉及,在断句、文意理解等考查中也会间接体现。而断句则可以综合考查实词、虚词、文意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更可在形成学生学习文言文时语感的培养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

又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5题,对“句子含意”的分析,这种考查关键语句含意题型,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

再如语言运用部分的第19题,对于“语言得体”的辨析考查,这种语言生活化的表现形式,是目前学生在学习语文和人们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最为直接的形态。这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改“闭门造车”为“生活即语文”会有深刻影响。

至于始终放在第一位的“立德树人”的导向价值,在试卷中的比例始终居高不下。如“古代诗歌阅读”白居易诗论中的“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的诗句、“名篇名句默写”《荀子.劝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就作文而言,“恢复高考40年”这个话题对于每一个曾经和正在参加高考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熟悉的话题。

从小处说,这是关系个人成长的一件大事,有多少人因为高考,改变了人生的路径和轨迹,迎来了生活、事业乃至思想观的焕新;

从大处说,我们的国家也正因为恢复高考,从底层制度的层面,确立了人才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根本基石。也正是因为恢复高考,让我们的国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今年的高考作文,吻合个人情感,切合时代脉搏,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考验学生的就是如何从个人的切身体会入手,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看待高考于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价值和作用。

这个作文题目,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文体选择面很大,内容选择很多,既可以谈自己参加高考的经历、过程与感受,亦可以关联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如果考生这段时间留意各大媒体,可以发现类似“我与高考40年”的专题,诸如罗中立、刘震云都谈及恢复高考对于个人命运的意义。如果能适当选择这类材料,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写真情实感,不难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收获高分。

@成都中和中学高级教师、高新区语文教研员龚胜权

今年的语文试题,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无可非议”??这也正是命题者所期望的。

首先,从材料的选用看,现代文三大块《留住乡愁》、《我们的裁缝店》和几段“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的内容,都有时代性,有生活感,有思想意义;

文言文仍是倡言“圣德”的人物传记……从命题的意图看,考阅读,重视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从试题的结构看,“阅读”、“运用”、“表达”几大板块,能力要求清晰明确。从一个“语文人”的视角看,“四十而不惑”这个节骨眼儿上的语文试题,可谓意料之中,显得中规中矩。

专门说说作文题,如果用句套话,仍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当考生越来越被高考“煎熬”的时候,相信很少有人去冷静理智、清闲从容地思考一番“我与高考”的关系或者“我的高考”,真是身在庐山中,未曾想此山。

一旦进入考场,要说的话可能千头万绪,汹涌而出,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怎样的思想认识(观点),怎样的表达方式(体裁)能显出自己的“高格”,恰成本文的难点。如果要瞬间即入评卷老师的“法眼”的话,恐怕要在“正题”上下一番功夫??需清新典雅、境界高远,如能看出“文体”的端倪则更佳。

经过“不惑”之年的这套高考题,类似的材料、题型对于经历过“一、二、三诊”、周考、月考等无数“煎烤”的高三学生来说,自有轻车熟路之感,暗自喜曰:“三年即将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成都高新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教研组长耿舒

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Ⅲ卷依然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学科作用,彰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功能,既关注了传统文化,又直面时代主题,注重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文化积淀,注重考查学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了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导向功能。

试题结构变化较大,现代文阅读取消了选考题,增加了阅读量,增加了选择题的比例,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也由于17年试卷加大了整体的阅读量,因此命题人在试卷难度上有所权衡,实用类文本阅读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难度有所下降;同时,为了突出学科素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解题难度大于以往。

选材上依然突出了全国卷一贯的特色,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情感体验,聚焦时代主题。如论述类文本阅读关注乡愁,文言文中依然考查文言断句、文化常识、名言名句,要求考生对科举制度、职官礼仪、中华传统节日等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今年的作文相当接地气,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生活,注重情感体验。

“高考”这一话题对于正在高考第一现场的考生来说,是他们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内容,这一题目能使考生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与交流,让考生有话可说,为其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棠湖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长陈文权

今年的语文作文试题比较贴合学生实际,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相对来说比较好写,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想要写好其实还是有难度的。

这个题目可以选择不同文体来写,如果学生侧重于写“我的高考”,可能才情发挥上更容易,但是如果选择去写“我看高考”,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有部分学生可能会针对高考制度中不令他满意的方面展开抨击,学生的胸怀和对待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还都是不完全成熟的,因此可能会出现过度偏激的表述,我担心这也会影响一部分考生得分,如果选择写议论文的同学,他的观点,他的胸怀,是影响他得分的一个关键因素。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陈熟

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Ⅲ卷在试卷命制上,保持了形式稳定,稳中有变的基本特征,让改革的依据有章可循。

试题材料重视传统文化,着眼社会、关注人文;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应试能力,从而凸显考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其突出特征为“稳中求变,重视传统,关注社会,凸显素养”。

“稳”体现在试卷构成、主要题型、考查要点三个方面,皆与前几年基本保持一致。题型和分值分配与近年以来的新课标试题保持相对一致,呈现出稳定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微调。

“变”体现在设题理念和“语言文字运用”的个别试题上。在考点、题型基本固定长达6年之后,试卷在命题形式、命题角度等方面也应该有一些预料之外、期待之中的变化。

@成都石室外语学校语文名师,高三语文备课组长祁惠娟

22题的作文是材料作文,“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此题虽然不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但依然有驱动之意,要求以“我看高考”或者“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所以不能脱离副标题所规定的内容。

题目切合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不易跑题,导向积极,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与思考。

如果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或许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想情感,记叙个人情感,家庭的泪珠汗水、笑语欢声都可以,所有考生都能找到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