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作文如何立意审题(专家解读怎么写)

2022-02-06 06:28:59华夏高考网

天津高考作文如何立意审题【目标略语】

命题作文,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作文。包括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形式。审题立意,就是对给定的文题进行审视、理解和揣摩,从而弄清出题者的意图,界定可以写作的内容,确定自己写作的方向,为下一步构思和拟定提纲作好基础。

【佳作悟法】

☆真题回放☆

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满分样卷☆

思而知之

⊙天津一考生

“我思故我在。”说这话的是笛卡尔,①既是数学家,也是哲学家。

曾经怀疑过,难道人不“思”就不存在吗?人在睡觉的时候没思考(做梦算不上“思”),不也清清楚楚在床上撂着呢,并没有消失啊?②后来明白了,床上撂着的是躯体,是生物学意义的存在,笛卡尔所说的存在是精神层面的。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③否则就只能称之为行尸走肉。

不过,人如果因“思”而知之甚多,也就是活得太明白了,太透彻了,有时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帕斯卡说过:“人是思想的芦苇。”此句我理解为,会思、善思的人,生命就如芦苇一样脆弱,这当然是歪解。但看看古今中外的那些思想家,有几个活得滋润、过得潇洒的(世俗意义上的),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这些人或者想挑战现有的社会秩序,或者想挑战暂时成为真理的“伪科学”,结果呢?“累累若丧家之犬”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被流放或被杀死是其中大多数人的归宿。④

统治者是不希望老百姓动脑子的,但他们也需要几个能思考的人为自己呐喊站台,但这样的人极少极少,且一旦他们被收买招安,便再也不能称为思想者了。

思想者注定是孤独的,注定要失去很多俗世的利益。陈寅恪一直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自己立身处世之准则,请注意,他实际上是把没有任何威权高压与束缚作为“思”的大舞台的。有了这样的平台,他才能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与皇权政治有了自己的解读与评说。他才能对现实政治保持着高度清醒及自认为适宜的距离。当然,他为此失去了很多,但这也正是他获得世人仰慕的基点。⑥

陈寅恪身上“士”的风骨,其实是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精神脊梁;顾准、巴金„„他们都有这样的脊梁。只有“思”才能看得远,看得透,才能不人云亦云;头脑清醒了,脊梁挺直了,才能活得堂堂正正。⑦

今天我们重温他们思想的结晶,瞻望云端巍峨的雕塑,目的是汲取“思”的动力,在探求真理的路上纵情驰骋。⑧

☆我来分析☆

①以的名言开头。

②质疑该名言。

③点题,明确主旨:

④指出“思”的可贵,以及

⑤这句话堪称诛心之论。

⑥典型例证,分析

的风骨。

⑦表达

的愿望。

⑧点明“思”的现实意义。

【答案】①笛卡尔③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④所要付出的代价⑥陈寅恪⑦挺直脊梁

☆名师点评☆

这是天津阅卷场中的一篇高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有三大优点:

1.思路清晰。开头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质疑,引出“思而知之”的具体内容,巧妙点题,明确题旨。接着“歪解”帕斯卡的话,指出一个清醒的、独立的思想者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危险,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士”精神与风骨的赞颂,最后表达了成为思想者的美好愿望。

2.详略得当。文中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注意到了详略的处理。陈寅恪的例子叙述较为详细,解析也比较到位;而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顾准、巴金等因多为读者熟悉故只是列其名,以扩大习作的容量。

3.庄重大气。语文表达凝练厚重,与本文所谈的严肃郑重的话题,二者相得益彰。

【技法指要】

☆自主探究☆

1.在平时的学习写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类型的命题作文?

2.对于命题作文,你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审题立意?

☆精讲点拨☆

一、命题作文的类型

1.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是词语。如《见证》《熟悉》等等。

(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我与故事》《我说九零后》《品味时尚》《带着感动出发》。

(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

2.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全命题作文:题目前没有导入或解说性的材料,题目本身是完整的。

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等等。

(2)半命题作文:题目不完整,需要写作者进行补充。如:“站在的门口”、“这也是一种”、“而知之”。

(3)材料引导式命题作文:如,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题目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题目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需注意两点:

(1)可以写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其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而其寓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例⑴:【文题】肩膀

【审题】这是一道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分析,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立意】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

练⑴:【文题】踮起脚尖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踮,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尖,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种种。这些都是为了提升自身高度,以实现目标。

但思维就此搁浅,文章也许会落入俗套。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狭窄,或陡峭,或险滩……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通过发散思考,这个题目可以和“好奇”“梦想”“面子”“盼归”“修路”“借助”“方向”等话题联系起来,进行巧妙转化即可。

【立意】①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以踮起脚尖;

②只要踮起脚尖,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

③“踮起脚尖”要正确认清自我;

④“踮起脚尖”要有不怕艰苦的精神。

2.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的目的。

例⑵:【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

【立意】①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②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③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④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

练⑵:【文题】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失误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材料提示我们可以从写现实人生和写社会变迁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历史中人或物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说,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但一定要补充什么见证了什么,谁成为了谁的见证。开口要小,越具体越好。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总之,从社会热点角度可写的东西应该有很多,但一定要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

【立意】①日记见证我的心路历程。

②历史,将见证“中国梦”的实现。

③姓名的变化,见证国家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

④家乡可喜的变化,是当代中国60年来继往开来、翻天覆地巨变的见证。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我们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使立意不走偏。

例⑶

【文题】诗意地生活

【审题】

“诗意地生活”的表意重心在“诗意”上,那么,“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立意】①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是一种诗意。

②享受现有的、平凡的生活也是一种诗意。

③不甘平庸,轰轰烈烈的追求也是一种诗意。

④陶醉于美好的自然,身心愉悦是一种诗意。

练⑶:【文题】世界因你而精彩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

【立意】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例⑷

【文题】《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立意】①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②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

③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练⑷:【文题】走出这个圈子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立意】①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

②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

③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

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就需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或事例,称为“化意为象法”。此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例⑸:【文题】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

【立意】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

练⑸:【文题】熟悉

【审题】

【立意】

提示:【审题】发挥发散思维,化虚为实,熟悉的可以是人、物、思想或者自己曾经美丽的家乡。

【立意】发挥想象,可以由一段感人的故事赞美你熟悉的人,写写自己的亲人,比如父亲、母亲。他们辛勤劳作的背影等,不是挺好的吗?也可以由一个熟悉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恩。

六、一分为二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例⑹:【文题】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这样一分析,综合立意就轻而易举了。

【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练⑹:【文题】我说九零后

【审题】

【立意】

提示:【审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印记,但在言说“九零后”时,一定要抓住特点,辩证思维,一分为二,正反立论。

【立意】既要彰显出“九零后”的优点,又要指出“九零后”的不足;既要有贴在“地面上飞行”,又要在“天空中舞蹈”。

☆温馨提示☆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几个注意点

针对命题作文,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

(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见“探究寓意法”)双关义、特指义等。

(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

(3)运用以上方法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

(4)作文题目前的文字材料,既要逐字认真研读,把握倾向,使得立意符合这一倾向,又要能打开思路,不为材料束缚。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和要求,思考并写出准确的立意。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答案】(示例)

①我们可以触摸都市的现代文明:高大林立的楼群、宽阔的街道、先进的医疗条件和娱乐设施等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②我们可以感受乡村的宁静:淳朴的乡俗、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气息等都让我们流连忘返。

【审题】

第一步,找出隐含的中心词。触摸都市的什么?感受乡村的什么?这里的“什么”,才是要触摸、感受的内容,也就是要找的题眼。

第二步,明确限制。是谁触摸或感受?你、我、大家都在可写之列。

☆整篇训练☆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

这个命题作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审题立意:

1.以问领想法。题目很大,需要落地:忧什么?爱什么?为什么这个题目把“忧”放在了前面,把“爱”放在后面?由“忧”及“爱”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能够作用于哪些方面?除了比较容易想到的“忧国忧民”到“爱国主义”之外,“忧”到“爱”是否也是一种感情认知的通式?值得注意的是忧与爱的对象必须一致。

2.明确重心法。这是个并列结构的题目,并列结构重点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忧与爱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忧”与“爱”,必须统筹兼顾,“忧”中要有“爱”,“爱”中又要有“忧”,当然在操作过程中,两者在篇幅上完全可以有主次之分,重点最好放在“忧”上。

3.化意为象法。忧与爱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我们可以联想古今中外具体可感的人物。如忧而被疑忧而被谤忧而被黜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忧于内而愤于外鲁迅;带着棺材保钓的香港人士;到为儿前途三迁居室的倪氏;再到许许多多为百姓奔走呐喊的“社会良心”们。

【展台】

忧与爱

在城市,看见草,人们的眼睛都绿了。

城市人爱草,太爱了,便担忧其受伤害。于是,“禁止践踏”的警示语肆意嚣张,人与草总显得不那么亲近。一场雨过后,站在草坪边,看晶莹的水滴滑过草尖,垂落下无边的绿意,多么惬意而美好。只是眼前的这片被人工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更像是T台上模特齐而一致的发型,拘谨而少了点个性。

城市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展示着他们对草的爱与关怀。他们搞盆栽,围起一方天地,古瓷的花盆,最肥沃的养料,最充足的阳光……草,成了温室中嗷嗷待哺的婴孩,伸不开腿,迈不开脚,只懂张嘴。

不禁想起七月的农村,成片成片的草无限地疯长,清灵的小脑袋似乎要直抵苍穹,急忙忙地要在那擎出湛蓝的天空留下足迹。是乡村人太不爱草了吗?还是乡村人对草的生长太有信心,毫不担忧?

总觉得,城市人对草的爱成了自我的担忧,也误变成了对草的束缚。

木匠出身的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他的《草叶集》中写道:“哪里有水,哪里有土,哪里就长着青草,哪里就有着花香。”惠特曼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园林美学不谋而合。

传统的园林美学,拒绝整齐划一的修剪,更不会围上栅栏、竖起“禁止践踏”的标语,真懂园艺的主人,无不爱草,甚至比现代人更为用心。或许,是老庄“物我相得”的思想深入古人之心;或许,是竹林七贤“顺乎自然”的潇洒为古人推崇,于是他们爱草,却放心放手,从不过分担忧。

这样说来,应该责备那个引进西方“绿化带”理念的人了。这样的爱,不要也罢;这样的担忧,只能是束缚!

这个社会,到处都在呼吁爱惜花草、保护树木,充斥城市人眼球的除了警示还是警示。当劳累一天的你静下心来,漫步在公园,看见一束娇艳的花,或许仅仅是想一亲芳泽,而“禁止攀折”的直白大字刺得眼睛生疼,满心的诗意立刻消失全无。正如此刻的我,静静地立于草坪边,心中满是对草地的渴望,是对钢筋水泥中这点地气的小小奢求。我很想,不顾这警示,不顾罚款,不顾路人的谴责,好好地,好好地在草地上打个滚儿。

只是,眼前这娇贵的城市草,它会疼吗?

【赏析】

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文章。作者由城市人爱草而“禁止践踏”的警示语入笔,由爱而生忧,由忧而深思,感受‚城市人对草的爱成了自我的担忧,也误变成了对草的束缚‛,立意深刻,分析独到,体现了作者非同寻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