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也是一份厚重的乡愁

2021-09-12 00:47:38华夏高考网

今年9月,在南宁打工的三位“韦先生”,得知远在马山县家乡的那料小学将结束86年的历史使命,数百名师生要到几公里外的东良小学上学后,向社会发起了“凑够50万,另建新母校”的倡议。12月21日,500多名来自那料村的老乡及社会各界人士捐款22万余元。募捐方称,在筹款50万元后就停止募捐。(《南国早报》12月22日)

三位打工者何以对童年的母校情有独钟?为母校的募捐何以能得到众多乡邻的积极响应?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童年的小学如同故乡的山水和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厚重的乡愁,尽管很多年前的母校,各种教学设施非常简陋,但这里却给村里孩子们留下很多的欢乐记忆,长大之后无论走到哪里,母校都和老家的篱笆院一样令人倍感怀念和难忘。笔者就时常想起自己童年的母校,虽然仅有两排土坯建造的教室和办公室,但40多年过去,总是忘不了母校老师带着我们全校30多个孩子,用泥巴在教室里垒砌课桌和讲台,一块用旧门板改作的黑板,一直陪伴着我们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几十年来,偶尔返回故乡,都要情不自禁地去看一眼母校,甚至暗自决心,有朝一日“发迹”一定要把母校建成世上最好的学校,无论过去多少年,童年的母校都会穿越时光成为相伴故土最难忘的乡愁。

其实,笔者向来不赞成一些地方中小学的撤区并校,尽管有些撤并也很必要,但却“割断”了很多人的母校“乡愁”,尤其是类似“那料小学”这样历经上百年风雨的老小学,给一代代乡村孩子带来知识启蒙和无限欢乐,学校的一棵树木甚至路旁的一块石头都渗透着童年记忆,对于曾经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母校已经远不是一所小学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人们童年时光的一个厚重音符,撤掉一所小学等于抹去数代人童年的记忆。

作为同样离开母校几十年的笔者,除了非常理解三位“韦先生”的母校情怀,更为当地村委和教育部门的开明态度所感动,重建的不只是给本村孩子带来便利的“那料小学”,而且是给数百上千从这里走出去孩子留下思恋的乡愁,无论何时,他们人在何方,都不会忘记“那料小学”是他们人生起步的“摇篮”,母校如此,故乡如此,我们的祖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漂泊海外的游子之所以心系祖国,期盼自己的祖国强大、繁荣昌盛,不正是对祖国有一个无法割舍又难以放下的“乡愁”情结吗?(原载于12月23日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