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少一些“名言” 多一些“实践”

2021-04-27 00:51:44华夏高考网

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所谓的“教育名言”深得人心、大行其道,这一现象令一线教育工作者哭笑不得,极不利于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开展。

实事求是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类“名言”只看到了教师的影响和作用,忽略了其作为教学“双主体”之一的学生在天赋、主动性、努力程度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别。它过分夸大了学校教育的效度,单纯把学习成绩当作成才标准,忽视了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因素的作用,更忽视了学业以外的其他发展与成长。长期以来,我们用这样的“名言”来简单粗暴地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能力水平,虽然在倒逼教师的努力和付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名言”的盛行,也有极大的危害。一方面,让教育陷入“绝对责任”的尴尬境地,“学生学不好都是教师的责任”成为潜台词。另一方面,“只要教师努力,学生就能学好”的

逻辑推理,让学生、家庭、社会等有关主体可以堂而皇之地推卸责任,与学业无关的非智力因素则可以名正言顺地不予重视。

总体而言,老师们不买账的“教育名言”大抵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在我看来,“教育名言”要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认可,真正具有传播价值,应该要符合“真、善、美、利”的要求。真,就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善,就是善意温存,能诠释出教育的真正美好;美,就是精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利,就是有利有价值,或启迪思想,或凝聚人心,或辨明方向。

我们比较推崇那些经典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出自教育家的名言,古有孔夫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今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徐特立的“互教互学”等经典名言,国外如马卡连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言论也深受广大教师欢迎。此外,来自生活中的那些接地气的话语借鉴到教育教学上来,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也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如长郡中学的“蚂蚁文化”理念,就是借鉴于长沙市的一句谚语??“只只蚂蚁捉上树”,与孔子的“有教无类”一脉相承,随着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结合,演绎形成了“只只蚂蚁爬上树”“只只蚂蚁引上树”“只只蚂蚁乐上树”等,与孔子“因材施教”一起成为了长郡教师全体认同的行动指南。

“教育名言”,说到底是用精练的语言把认同度高、堪称经典的教育智慧凝固下来,以便于表达和传播。一条“教育名言”的生命力,就蕴藏在它的传播过程中,根本在于人们对它是否认可,是否愿意相信它、传播它甚至将它作为思想的引领。所以说,一条不受欢迎甚至遭到大多数老师排斥的教育表述语,至多算是一句“口号”,因为它是没有多少生命力可言的,对教育没有多少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