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专家学者解读教育“十三五”规划

2021-05-15 00:41:40华夏高考网

吸引一流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张志勇

培养适应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一代新人,需要教育“强基固本”。这里“基”和“本”就是教师队伍。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部署,明确了任务要求。

一、着力建设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规划》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对建立大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提升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荣誉感。让教育利益相关方全面参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首要内容,建立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完善师德奖惩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规划》围绕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推出了系列重要举措。要办好一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范生实践环节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结合机制,构建教师校长培训学分银行,加强教师校长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优质资源,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规划》围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出了系列工作要求。健全和强化各级各类学校教研制度和机构,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度。着重提高大中小学教师队伍两大素养:一是信息化素养。开展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二是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全面开展依法治教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现代教育治理的意识和能力素养。培养造就教学名师,在国家和省两级认定一批教学名师,在全国各地带动造就一大批高水平教学人才。

三、大力吸引一流人才从事教育

《规划》明确把“吸引一流人才从教”作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一是吸引优秀学子从事中小学教育。完善师范院校提前批次录取的办法,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体系,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当老师。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培养高层次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二是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允许高校和职业学校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及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兼职任教。三是建设高校一流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

《规划》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教师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着力强化领导人员任职资格,明确任职资格条件,出台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规范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和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另一方面,支持学校领导人员依法依规履行职责,鼓励大胆探索创新,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优秀大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家。

四、全面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配置教师资源职能,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千方百计地统筹、调动、激活中小学教师队伍。

各地在教师资源配置上要着力突破以下三个薄弱环节:一是向乡村教育倾斜,推动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探索建立新聘教师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对村小和教学点采取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表彰。二是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倾斜,提高幼儿园教师入职门槛,新入职教师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推动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鼓励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保健员短缺问题。三是向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倾斜,加大补充力度,引导地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定向培养。

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一方面,加快研制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另一方面,建立符合大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创新驱动改革引领推进“双一流”建设

杨颉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重要任务,这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

坚持中国特色,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以*为引领,着力培养具有“中国心”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是要坚持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自信,立足中国国情、服务中国需求、凝聚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探索出一条中国发展需求与世界教育规律深度融合的独特发展道路,努力推动国家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世界一流,就是要瞄准世界一流,将世界公认的标准贯穿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体现世界水平。在学科建设上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一批进入世界前列或行列的一流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培养一批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拔尖创新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推动和引领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发展,取得若干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在队伍建设上,引进培养一批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学术大师和一批国际水准的学科带头人。

二、坚持“创新驱动、服务社会”的建设导向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期待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高校应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方向,顺应社会转型发展需求,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进行主动调整,主动肩负起“引领创新”的历史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培养引领创新的高层次人才。

高校应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一批新兴交叉前沿方向和领域,产出一批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对全球未来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用创新成果引领支撑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应建立健全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长效共建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出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提高服务国家决策的能力,解决一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遇到的重大社会问题;提升创新教育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有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高校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坚持“学科带动、整体提升”的建设方针

遵循教育规律,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学科是汇聚人才队伍、进行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和配置办学资源的平台,一流大学是由一流学科构成的,建成一批一流学科,是建成一流大学的首要任务和必要前提。

学科建设应坚持三个关键点:一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资源打造比较优势,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需求学科加大投入力度,对一些长期建设效果欠佳、且不能很好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实施“关、停、并、转”,通过优化学科布局,不断满足和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二是尊重学科特点和学科建设规律,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突出建设重点,坚持做自己最擅长、最有基础和潜力的领域,久久为功;三是切实推进学科交叉,打破院系壁垒,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建设一批跨学科交叉平台和高水平智库,努力打造学科高峰,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升。

高校整体建设,须遵循大学办学规律、科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和社会服务创新体系,为社会培养一批一流的人才,为国家做出一流的贡献,在国际上产生一流的影响。

四、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的发展路径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大踏步赶上世界一流的重要法宝和强大动力。教育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不懈地深化综合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不合理束缚,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持续激发广大师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内生动力,为*源源不断地输出人力资源。

要坚持世界一流目标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道路不动摇;坚持自主改革方针不动摇;坚持攻坚克难决心不动摇;坚持依靠群众路线不动摇。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凝聚强大发展动力

骆郁廷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战略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对于巩固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促进和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落实高等学校承担的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坚持*

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充分发挥校党委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提高党政领导班子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坚持*的主体责任;增强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注重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高校的渗透和干扰,提高在复杂形势下辨别、把握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能力,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自觉与以*同志的*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增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深入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贯穿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克服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党员的思想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党性修养教育和*教育,补足党员的精神之“钙”,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固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把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放在首位,牢固确立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通过思想建设来带动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使学生党员真正成为*的可靠接班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通过“立德”来促进“树人”,通过教师“立德”来促进学生“立德”,使传道者首先做到悟道、信道、行道;加强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之间的密切协调,加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效整合,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和育人合力,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提供改革发展组织保障

进一步完善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加快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明确党要管党、党管全局,提高党委领导学校党建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高校党的建设还存在管党治党的力度层层递减,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弱化等问题。要抓好学校、院系、基层党支部层面的领导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建设。在院(系)一级,要坚持和完善党政共同负责制,发挥院党委(系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学院党的建设,支持和配合院行政领导,推动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在教研室,要建立健全党支部,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加强党支部书记的培养,使党支部书记成为党的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带头人”,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通过理顺高校党政之间、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之间、学校党委和院系党委及基层党支部之间的责任关系,建立学校党委、学院分党委和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党建责任制,把党的建设和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真正落实到教学科研第一线。

四、加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凝聚高校发展强大动力

加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需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精神。高校作风建设的重点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重点是校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要着力解决理论与实践、领导与群众、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同高校知识分子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交朋友,建立高校领导干部同知识分子交朋友的畅通渠道和长效机制,自觉接受师生的监督,及时了解、听取、吸收、采纳师生的合理建议,增强高校党组织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校党组织在师生员工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为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和汇聚广大师生的力量,推动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者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加快发展现代职教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杨进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提出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和重要任务。《规划》为“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显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基本形成。但是,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十三五”时期,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坚持科学把握,准确定位

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才结构,为合理确定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规模和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照《规划》要求,我们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科学确定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一是要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切实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岗位从事基础技术性的操作工作、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从事技术性操作、技术开发应用及管理工作,具有中、高等技能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技术开发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坚持优化布局,提升能力

近些年来,全国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然而,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依然严重不足。职业院校存在重复办学、办学小而全、专业同质和低水平建设现象比较严重,办学资源分散等情况。全国多数中职学校存在基本建设陈旧、教学设备简陋等情况,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职办学水平普遍达不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要求。

因此,要按照《规划》要求,强化地市级人民政府对中职的统筹规划,根据城镇化和产业布局调整完善职业学校布局。重点支持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设好一批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产业集聚区布局。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学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

学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在重点改善贫困地区和薄弱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基础能力的同时,支持若干所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强化国家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重点提升学校服务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职工教育培训等能力,建成一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

三、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质量

“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要加快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从治理的视角认真审视校企合作中同样具有主体地位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应该承担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和权利,探索不同利益主体资源共享、彼此依赖,形成互惠互利和相互合作的动力机制。

探索建立各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引导学校围绕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开发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支持职业学校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探索和建立职业学校有效治理结构,扩大职业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评聘、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

四、坚持面向人人,促进公平

在落实《规划》中,要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实施职教圆梦行动计划,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让他们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提升贫困家庭增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政府和职业学校,要树立大局意识,积极接收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进一步保障困难群体职业教育权利,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使更高比例的中职和高职学生享受更高水平的国家助学金的资助。职业学校还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功能,综合用好教育、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扶贫开发等部门资源,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建立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