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教育孩子,心理效应这样用
2021-06-03 03:22:58华夏高考网“罗森塔尔效应”
父母或老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孩子就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种奇妙的心理暗示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实验,研究老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那天,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们以赞赏的态度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们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明显改善,并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老师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名单上的孩子很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加倍地信任、鼓励他们。这份名单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得到增强,因而比其他学生更努力,进步得更快。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表明,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教育他。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简单的心理暗示,其实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
很多事实证明,人的能力、性格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望。由于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控制能力较弱,受暗示性较强,所以容易被大人的期望所左右。他们很容易相信和接受别人的判断,会把外来的评价内化成对自己的预期和判断。例如,孩子们凑在一起时,常常会议论:某科老师器重我,某科老师讨厌我……在这些孩子身上,很可能出现偏科的现象。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就会使学生加倍努力,克服困难,并取得好的成绩。
同样道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态度一样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天才”,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孩子就会全力以赴地提高自己。相反,如果父母天天挑孩子的毛病,总把缺点拿出来说,就很容易让孩子在心中产生一种错觉:我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好不了了。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便有了家长“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的牢骚,有了孩子振翅欲飞却难以相信自己会飞的迷茫。所以我们说,家长积极的期望和心理暗示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服教育相比,暗示教育更能协调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更能避免说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暗示教育能使孩子在无形中拥有良好的道德认识、得体的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
爱因斯坦的母亲就是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促成了天才的诞生。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在爱因斯坦小学毕业时,校长对他的父母说:“你们的孩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一样没有出息。”
有一次,爱因斯坦的母亲带他到郊外玩。亲友家的孩子个个活蹦乱跳,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有爱因斯坦默默地坐在小河边,久久凝视着水面。这时,亲友们悄悄走到他母亲身边,不安地问:“小爱因斯坦总是一个人对着小河发呆,是不是有点抑郁啊?应该带他到医院看看。”爱因斯坦的母亲自信地对他们说:“我儿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他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沉思,在想问题,他将来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从此,爱因斯坦时常拿妈妈的话审视和鞭策自己,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我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这就是爱因斯坦后来之所以能成为爱因斯坦的原因。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发现: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孩子积极的影响。父母教育孩子时,切忌用消极的心理暗示,不要总是挑剔、指责孩子,那样做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
“罗森塔尔效应”这么用:
1.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当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绩时,家长要用自然而郑重的口吻表扬、鼓励他。当然,这种鼓励不应掺杂包庇和纵容的成分。恰如其分的鼓励会让孩子内心形成一股克服困难的无形动力。比如,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你可以奖励他一支笔、一个文具盒,让他体会到努力是有回报的。
2.妙用激将法。有的孩子很调皮,不爱学习,家长运用激将法希望他能有所改变,结果不但没有激起孩子的斗志,反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这是因为没有运用好激将法。比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能更好,便说:“隔壁的小刚就考了90分,你咋才考了85分?”其实,家长如果希望激将法发挥效果,不妨这样对孩子说:“你们学校有名的调皮大王这次都考了90分,我想你一定会做得比他好!”
3.利用暗示法。遇到孩子说谎时,你可以委婉而耐心地通过讲述有警示意义的故事来提示、暗示、诱导孩子讲出事实真相,同时还可以采取另一种说法,如:“你刚才说得很好,不过我觉得你好像没讲完,你再想想,是不是还有什么没告诉我?”但切记,不要直接斥责孩子“撒谎”“骗人”,这样做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更不愿意对你敞开心扉。
小贴士:
要想让你的积极暗示对孩子发挥作用,首先应该努力和孩子成为好朋友。你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扔掉“棍棒”,以朋友的姿态主动接近他,取得他的信任。一开始,孩子看你一改往日冷峻的面孔,会以为你“暗藏杀机”或“先礼后兵”。但十天、一个月过去了,你若依然表现出和蔼、善意的言行,他便会慢慢相信你是真诚可信的,久而久之,你们便会成为好朋友。
“德西效应”
奖励运用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赖奖励,却未必能事事如意。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每完成一道难题可得1美元报酬;另一组是控制组,这一组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可以休息,也可以继续解题。
结果表明:实验组(奖励组)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到了第三阶段,愿意继续解题的人数变少,这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的被试者在第三阶段愿意继续解题的人数却相对较多,这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有所降低。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种效应表明,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即外加报酬),反而会削弱这项活动对于参与者的吸引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一个人发动或抑制自身行为的内部原因。当动机达到最佳水平时,活动效率就会达到最大值;而动机不足则会使活动效率降低。
动机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来的,其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短。上述实验中的奖励刺激引发的就是人的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一种要求自己在困难面前有勇气、有能力且必须进行攻克的先天性需要。它潜伏于人的多种行为中,包括探究、学习,甚至游戏活动,它激起人们去寻求并努力征服一系列对其能力来说是最理想或最适度的挑战。
在德西的实验中,那些有一定难度、有趣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难题的解答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若此时给学生以物质奖励,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把奖励当成学习的主要目标,转移了学习兴趣,也就降低了学习效果。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生。比如,父母经常会鼓励孩子,如“如果你这次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元钱。”“要是你能考进前五名,就奖励你一双新鞋子。”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方法,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浇灭了。
因此,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寻找学习的乐趣。对孩子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用具等,或者对孩子进行一些有益于成长的精神奖励。
了解“德西效应”后,当孩子再取得进步时,家长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奖励。下面这位母亲在奖励孩子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老师告诉张女士,她女儿不爱学习,在班里上课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一天晚饭后,张女士把女儿叫到跟前,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女儿说,她不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问题或者大声朗读,因为她怕答错或读错了被人笑话。
为帮助女儿克服心理障碍,张女士给女儿特制了一张日历表。如果她当天能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或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就可以得到1颗星。如果一个星期她能得到3颗星,就可以在周末时得到奖励,到商店去买她喜欢的文具。如果一个星期得到5颗星,她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奖励,在周末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看电影、去游乐园,全家人都得服从。此外,她还可以晚半个小时上床睡觉,多看一会儿漫画书。
事实证明,这样的奖励很有效。几个星期后,女儿变得自信多了。在上述案例中,这位母亲的奖励方法就很科学,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奖励:精神奖励??颁发进步小星星;物质奖励??到商店买女儿喜欢的文具;活动奖励??去游乐园、多看一会儿漫画书……随着奖励的不断升级,孩子也在不断地进步。
“德西效应”这么用:
1.适度奖励。通常,奖励孩子的标准需综合考虑家庭经济能力、孩子的进步幅度等内容,最好不要超标准和不切实际地对孩子进行奖励。比如,有的父母本来属于低收入阶层,却经常给孩子购买高价品牌服装等作为奖励,这样既达不到奖励的效果,又娇纵了孩子,与奖励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显然是不合适的。
2.精神奖励为主。奖励孩子应遵循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以能够达到提高孩子的能力、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陶冶孩子的情操的目的为佳。
3.奖励不应该单纯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无论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哪个方面取得了成绩和进步,都应该进行适当的奖励;否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重学习成绩、轻综合能力”的错误观念。
4.一诺千金。奖励要做到一诺千金,除非你不说,说了就一定要做到。这样的奖励,才会让孩子心服口服,达到奖励的预期目的。
小贴士:
奖励孩子的最高级别,就是给孩子一些主导权。如让孩子来决定全家周末的活动、选择到哪家餐馆吃饭、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给孩子一定的主导权,才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奖励。同时,这种给孩子更多主导权的奖励,十分有助于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
相关推荐
- 关于学习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范文2021-09-20 03:27:04
- 应用心理学就业前景分析2021-08-09 08:28:33
- 精选心理学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2021-08-09 08:27:58
- 最新心理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2022-03-11 09:19:06
- 应用心理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原创)2021-08-20 02:07:52
- 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021-06-03 03:21:57
- 河南小学每周得上3课时以上体育课2021-06-03 03:21:05
- 广东江门会城11所公办小学进行非学区生随机派位2021-06-03 03:20:27
- 宁夏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6:59
- 陕西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4:54
- 河南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2:24
- 四川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0:02
- 天津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6:58:16
- 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021-06-03 03:21:57
- 观看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观后感心得体会最新2021-06-03 03:21:48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20年新生开学时间入学须知,新生入学指南报到时间2023-01-24 03:21:53
最新发布
图文推荐
内蒙古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20:20西藏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8:40青海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6:44新疆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3:15云南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0:42山西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08:57宁夏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06:59陕西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