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临江中学高考作文不妨“一文多用”

2021-12-10 01:08:02华夏高考网

高考作文占半壁江上,如何在首场高考考试中马到成功?我以为,不妨在考试前,围绕“我与自我、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三大主题,认真打造自我的三篇佳作,考场上不妨“一文多用”。

长期以来,作文界常有一些伪命题,素来以“圣经”式的面貌出现,其实很多师生在实践中都是吃了大苦,上了大当的。比如“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基础”,如口头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书面作文就“写有内容,文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甚至有人胡诌幼儿园孩子就能写议论文了:说爷爷好是论点,爷爷给我讲故事、帮我开电视机、喂我饭吃、抱我玩之类是论据。我们反过来问,沈从文、朱自清都不善于口头表达,能说他们作文能力差吗?有一篇回忆文章说朱自清上课,眼晴看着天花板,就会念讲义,但写起来散文来,总是妙笔生花。苏州有位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演讲能力很好,讲起来一套一套的,从街坊领居的鸡毛蒜皮说到钓鱼岛,头头是道,也形象生动,可是,他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

我以为,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虽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内在必然联系。

再看一个伪命题,“作文没有秘密,多读多写就行”。这句话源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似乎是一条不可推翻的铁律。可是,我曾有一个姓任的学生,书看得特别多,晚自修后在宿舍里系“每晚讲坛”的高手,可作文总是写不好,考试作文更差。此外,有一个事实好像不可否定,现在高中九门学科充斥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数理化外等作业都忙不过来,有时间“多读多写”吗?有可能“读书破万卷”吗?再说,有很多作文能力强的考生,书读得并不多嘛。如果进行“真实性”调查,可以得到很多论据的。

还有一个伪命题正在获得验证:“只要有素材,作文就能写得好”。这也是近几年教辅中“作文素材”卖得最好的原因。不过,人们又发现人手一本《作文素材》的班级,平时作感结并不突出,高考语文成绩并不理想。这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个问题需要澄清所谓“作文素材”不是素材,而是一种题材;这种伪素材不用也罢,免得适得其反。

须知,真正的素材应该是作者积累的原始的、零碎的生活材料,并没有意义的生活细节、生活现象,是纯客观的东西,在形态上是自然的。素材有直接的内在的素材,也有间接的外在的素材。直接的,指作者本人目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实;间接的,指作者耳闻或从文字资料中积累的事实。但该事实是客观的自然物,不含有原有文章作者的情感与倾向。可是,现在流行的素材都是一些文章的剪接或压缩,都是某文的局部或缩影。这些经过原作者选择、加工、比较、改造、发展,成为特有文章的题材,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已经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主客观统一的观念形态。

学生把这种文章的局部或缩影直接用到自己文章中来又怎样呢?要么不伦不类,要么穿靴戴帽。不然,又应该怎么办?二次加工。即把原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特有风格“蒸馏”殆尽,方能介入当下文章的写作之中。但二次加工是有条件的,应了解原有文章的整体。只有了解原有文章的整体风格与主题思想,方能知晓该题材的本质特点。只有知晓该题材的本质特点,方能通过筛选、删除、改造等方法,以达到“蒸馏”其思想感情以及特有风格的目的。再说,还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与精力。高考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这样运用所谓素材,焉能不败?

将这种伪素材作为作文题材只能适得其反,把它还原为真素材又十分艰难。怎么办?我建议合理地借鉴、改造与作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整体,即“一文多变”。

“一文多?”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作文升格”与“随题应变”中的作文全是考场作文,与学生认知距离相近,容易使他们产生亲切感与认同感;二是由于这些作文从“次等文”到“升格文”,再到“应变文”乃至“美文”,一篇作文变为多篇作文,更容易让我们的学生掌握“一材多用”之法。从客观自然的素材到富有鲜活生命力的作文,其间有一段距离;从文章局部式的“伪素材”到符合特定命题的作文,其间更有一段距离。下面仅举一例,如果能让即将面临今年高考的高三教师和学生从中悟得一些道理,我就很高兴,至少让我觉得我的研究有些许意义。

样例

作文主题:失落的文明

【作文升格】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7年浙江作文题)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次等文】

失落的的文明

我自诩是一个怀旧的人。

单车,城市

城市像小学生的作业本,被人胡乱地?来改去,融合了奇妙的杂乱无章与锦绣繁华。常常骑着单车,享受微风过耳的轻快,享受汗流浃背的惬意,享受急速飞驰的狂妄,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经过一个个十字路口,在车水马龙中穿梭;经过一排排房屋店铺,在鳞次栉比中遨游;经过一座座建筑工地,在尘土飞扬中放纵;经过一条条林阴小道,在郁郁葱葱中逗留。因为年轻,我不畏惧,有时迷恋过去,偶尔憧憬未来,有时蹉跎光阴,常常口无遮拦。

血缘,金钱

我属于见钱眼开但不见利忘义的那种类型。往往在各种报刊和电视荧屏上看到五花八门的家庭纠纷案,百分之八九十与钱有关。或者是某某欠某某钱,而两人是亲戚,于是一个想赖账,一个不依不饶,一来二去闹上公堂;或者是两夫妻离婚,为了财产分割问题大打出手又或者是儿女争夺父母的遗产。举不胜举。

烧饼,比萨

“开心时刻必胜客”,一则广告,两代情结。烧饼摊边,热气阵阵,推着单车的上班族如蜻蜓点水般路过,结束早锻炼的老人们三三两两沿路而坐,一元钱的油条烧饼,生意还不错。西餐厅里,冷气袭袭,吮吸着饮料的年轻男女对视着微笑,学生们一边狼吞虎咽,一边谈笑风生,55元的9寸比萨,生意堪称火爆。就像被高楼取代的四合小院,被高架取代的小桥流水,现代文明如洪水猛兽一般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吞噬着落后和破旧。无情地吞噬,甚至还没来得及让人们回味。现在赶走了过去,又将被未来赶走。

传统在消逝,取而代之的却不是本国的文明,是西方的文明;失落的,是我,是和我一样的国民,是我们用笔尖垂钓的一地瘦瘦的忧伤。

【升格导引】以“单车,城市”“血缘,金钱”“烧饼,比萨”三个小标题,从三个角度演绎本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固然形象生动;但是,第一个标题与后两个标题不对等。其中“单车”与“城市”也不对称,把“城市”改为“汽车”好一些。一是“单车”与“汽车”构成同类对比,二是“单车,汽车”这个标题与后面“血缘,金钱”“烧饼,比萨”两个标题在两种文明方面正好对等。也就是说,文章主体部分并列的小“标题”,应当“对等”、对称。第一个小标题改为“单车,汽车”后,内容也要变化,至少应补充“汽车”方面的内容,以与“单车”对照。第二个部分太短,没有对“重金钱而轻血缘”现象进行评说,应该进行一番批评,否则言不尽意,观点不完整。

【升格文】

失落的文明

我自诩是一个怀旧的人。

单车,汽车

城市像小学生的作业本,被人胡乱地涂来改去,融合了奇妙的杂乱无章与锦绣繁华。常常骑着单车,享受微风过耳的轻快,亭受汗流浃背的惬意,享受急速飞驰的狂妄,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经过一个个十字路口,在车水马龙中穿梭;经经过一排排房屋店铺,在鳞次栉比中遨游;经过一座座建筑工地,在尘土飞扬中放纵;经过一条条林阴小道,在郁郁葱葱中逗留。因为年轻,我不畏惧。有时迷恋过去,偶尔憧憬未来;有时蹉跎光阴,常常口无遮拦。

有一天,忽然发现汽车的数量已经多于单车,庞大的身躯占据了每一条街道的中心,冲天的尾气笼罩了每一座城市的上空。我忽然明白过来:稼轩的“宝马雕车香满路”已然成为现实时,单车在渐渐离我远去。一如我骑着单车驶过的岁月,无法收拾,更无法重来。

血缘,金钱

我属于见钱眼开但不见利忘义的那种类型。往往在各种报刊和电视荧屏上看到五花八门的家庭纠纷案,绝大部分与金钱有关。或是两夫妻离婚,为了财产分割大打出手;或是儿女为争夺父母遗产,彼此不依不饶。一来二去,闹上公堂。

于此我不明白的是:在这些人眼中,难道亲情还不如钞票吗?古语有云:血浓于水。意即血缘是超越一切的。我可以赞同大义灭亲,却无论如何不敢苟同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凡涉及情感品质问题,金钱一概派不上任何用处。金钱能换来破镜重圆吗?金钱能换来死而复生吗?金钱能换来天长地久吗?可是,这个挺简单的道理难住了当今不少人哦。

烧饼,比萨

“开心心心时刻必胜客”,一则广告,两代情结。烧饼摊边,热气阵阵,推着单车的上班族如蜻蜓点水般路过,结束早炼的老人们三三两两沿路而坐,一元钱的油条烧饼,生意还不错。西餐厅里,冷气袭袭,吮吸着饮料的年轻男女对视着微笑,学生们一边狼吞虎咽,一边谈笑风生,60元的9寸比萨,生意堪称火爆。就像被高楼取代的四合小院,被高架取代的小桥流水,话现代文明如洪水猛兽一般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吞噬着落后和破旧。无情地吞噬,甚至还没来得及让人们回味。现在赶走了过去,又将被未来赶走。

传统在消逝,取而代之的却不是本国的文明,是西方的文明;失落的,是我,是和我一样的国民,是我们用笔尖垂钓的一地瘦瘦的忧伤

【随题应变】

高考作文题(201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原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变文】

回到到原点

(一)

常常骑着单车,受微风过耳的轻快,享受?流?背的惬意,受急速飞驰的狂妄,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经过一个个十字路口,在车水马龙中穿梭;经过一排排房屋店铺,在鳞次栉比中遨游;经过一条条林阴小道,在郁郁葱葱中逗留。因为年轻,我不浮躁。时常迷恋简单,偶尔撞见复杂;一直爱好数学,常想回到原点。

有一天,忽然发现汽车的数量已经多于单车,麂大的身躯占据了每一条?道的中心,冲天的尾气笼罩了每一座城市的上空。我忽然明白过来:稼轩的“宝马雕车香满路”已然成为现实时,单车在渐渐离我远去。一如我驶过岁月的单车,无法回到原点,重拾往日的风景。

(二)

我属于见钱眼开但但不见利忘义的那种类型。在各种报刊和电视荧屏上看到五花入门的家庭纠纷案,绝大部分与金钱有关。或是两夫妻离婚,为了财产分割大打出手;或是儿女为争夺父母遗产,彼此不依不饶。一来二去,闹上公堂。

于此我不明白的是:在这些人眼中,难道亲情还不如钞票吗?我可以赞同大义灭亲,却无论如何不敢苟同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凡涉及情感与血缘,金钱一概派不上任何用处。金钱能换来破镜重圆吗?金钱能换来死而复生吗?金钱能换来天长地久吗?不能。可是,这个挺简?的道理难住了当今不少人。他们被金钱迷糊了双眼,而远离了亲情或感情的原点。

(三)

“开心时刻必胜客”,一则广告,两代情结。烧饼摊边,热气阵阵,1元钱的油条烧饼,生意还不错。西餐斤里,冷气袭袭,吮吸着饮料的年轻男女对视着微笑,学子们有的狼吞虎咽,有的谈笑风生。90元的9寸比萨,生意堪称火爆。就像高楼取代了四合院,高架取代了小桥流水,现代文明如洪水猛兽一般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吞噬着落后和破旧。无情地吞噬,甚至还没来得及让人们回味。现在赶走了过去,又将被未来赶走。原点在走远,本真在消逝。

取而代之的不是可以依赖的家园,而是陷入迷途的荒野;失落的,是我,是和我一样的游子,是我们用笔尖垂钓的一地瘦瘦的忧伤。

【应变技巧】

尽管《失落的文明》中三个小标题还是“单车,城市”“血缘,金钱”“烧饼,比萨”,已经由所取代,然而,三个部分的基本内容没有变化。尽管三个部分的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但其表述的侧重点已经转移到“回到原点”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方面来了。作者是怎样强调“回到原点”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呢?主要是论述时下发生的一系列远离原点”的生活现象,层次“一”写污染的汽车在取代绿色的单车,层次“二”写写污浊的金钱在取代亲情血缘,层次“三”写昂贵的比萨在取代价廉物美的烧饼。目的很简单,现在人们正在“远离原点”,迫切需要“回到原点”。

语断脉连”是本文非常重要的论证技巧。采用小标题形式组织材料,层次之间容易产生“各自为政”的错误,但本文巧妙地避免了这个问题。主要技巧就是“语断脉连”,即语言表达的三个层次各有独立性,但是彼此意脉紧密相连。意脉相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部分共同论证文章中心,一齐聚焦到“回到原点”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上面。主要在每层结尾,通过明确的议论强调这一点。这样议论依次为“一如我驶过岁月的单车,无法回到原点”“远离了亲情或感情的原点”“原点在走远,本真在消逝”。如此处理,表明三个层次都在证明个中心“回到原点刻不容缓”或“不及时回到原点不行”。二是三部分前后紧密相承。依次从交通工具、金钱财产、饮食种类三个方面呈现人们远离原点的严重现象。先说“行”,因为个社会人最重要的是在社会上“行走”;其次说“钱”,因为这是社会“行走”的目的,“熙熙攘攘,皆为私利”;最后说“吃”,因为“吃”需要“钱”,尤其是有些“吃”不需要比阔气乱花钱所以,文章虽用小标题独立成块,但块块相扣,“语断脉连”。

【考场作文题】高考作文题(2012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威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已径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故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应变文】

悄然变化的时代

我自诩是一个怀旧又喜新的人。

单车,汽车

常常骑着单车,享受微风过耳的轻快,亭受汗流浃背的惬意,享受急速飞驰的狂妄,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经过一个个十字路口,在车水马龙中穿梭;经过一排排房屋店铺,在鳞次栉比中遨游;经过一座座建筑工地,在尘土飞扬中放纵;经过一条条林阴小道,在郁郴葱葱中逗留。因为年轻,我不畏惧,有时迷恋过去,偶尔憧憬未来,有时蹉跎光阴,常常口无遮拦。

有一天,忽然目睹汽车的数量多于单车,我不人云亦云,断然拒绝时代。尽管庞大的身躯占据了街道的中心,尾气污染了城市的空气;我仍窃喜,发达国家引以自豪的汽车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我主张适当控制发展,政府发布“汽车限购令”也未尝不可。既不让单车离我远去,亦不让汽车远离寻常百姓家,方是正道。

情感,法制

我属于见钱眼开但不见利忘义的那种类型。往往在各种报刊和电视荧屏上看到五花八门的家庭纠纷案,百分之八九十与钱有关。或者是某某欠某某钱,而两人是亲戚,于是一个想赖账,一个不依不饶;或是夫妻离婚,或是父子反目,或是儿女争夺父母?产,乃至大打出手,直到对簿公堂。

其实社会发展了,现在不是单凭情感即维系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的时代了。为什么不尽早地做好评估、立好契约、写好公证呢?为什么要等到情感破裂才去认法理、打官司,更加严重的伤害感情呢?

要知道维系社会的纽带,再也不能单独靠情感了,当然也不能单凭法制。情与法双重纽带,缺一不可。

烧饼,比萨

“开心时刻必胜客”,一则则广告,两代情结。烧饼摊边,热气阵阵,推着单车的上班族如婧蜓点水般路过,结束早锻炼的老人们三三两两沿路而坐,1元钱的油条烧饼,生意挺不错。西餐厅里,冷气袭袭,吮吸着饮料的年轻男女对视着微笑,学生们一边狼吞虎咽,一边谈笑风生,90元的9寸比萨,生意也火爆。高楼大厦与四合小院,立交高架与小桥流水,现代文明以驰电掣的速度融入传统文明的领地。甚至还没来得及让人们们回味,现在融入了过去,又将皮未来融入。

单纯的传统在改变,取而代之不仅仅是西方文明,而是东西文明的和谐融合。面对这不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悄然变化的时代,我们应应当理性地理解它,热情地接受它,智慧的地融入它。

【应变技巧】

通篇在作颠覆性思考,把对“失落的传统文明”的遗憾、批评改为理解、宽点通容。因为作者要用《失落的文明》中的材料,论证对文明在“悄然改变”的认同这一中心。
本文应变时的主主要技巧是“述例融旨”。固然,文章在论证“文明现象在悄然改变”这个中心时,分别在三层结束时,先后作了“既不让单车车离我远去,亦不让汽车远离寻常百姓家”“情与法双重带,缺一不可”“东西文明的和谐融合”之类的议论。可是,作者在叙述具体材料或事例时,也”不动声色”地融进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有时迷恋过去,偶尔憧憬未的来”融入了单车、汽车车并存的观点;“我仍窃喜,发达国家引以自豪的汽车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融入了不排斥汽车到来的观点;“或是夫妻离婚,或是父子反目……直到对簿公堂”融入了单靠情感纽带维系不了家庭关系的观点;“一元钱的油条烧饼,生意挺不错”“90元的9寸比萨,生生意也火爆”,与原文“一元钱的油条烧饼,生意还不错”“90元的9寸比萨,生意堪称火爆”不同,虽然将“还”换为“挺”,把“堪称”换为“也”,但融入了两种食品各有千秋的观。

【应变演练】1

【应变作文题】(2006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得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为北京叹息

在飞机上看北京,就见到群楼高耸,间或有巨大的玻璃幕墙折射的灿亮的阳光闪耀,然后是环城公路、立交桥……在飞机的俯冲过程中,人就像撞入一个巨无霸的都市;只是行走在北京时,越过雄峙险峻的高楼峡谷,不免地要走入一些青砖胡同、老城街和四四合院。这些古旧的建筑或者也有一些新兴的东西,比如老街内也有摆起冰柜卖雪糕的,但终归是线装书般地弥漫着久远气息的所在,朱红的院门也是有许多斑驳之处。

这让我生出一种感觉,北京这个城市,是一个打着补丁的城市。当然是在一块旧线布上补着新的尼龙或毛料,间或缀着些许珍珠宝石。只是这块1旧的绒布,是价值连城的文物,甚至是无价之宝,而补上去的东西,却是可以拿出价目表的。我曾经写文章呼吁过,即便是梁思成先生50年代的愿望没能实现,那么,现在做也还是来得及,毕竟尚有那么多的老城街及老四合院在。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便要将那些建筑文物给发展得没有了,到下一个世纪果真只剩下故宫和天安门,成为北京城唯一的标志,我们还可以说北京是美丽的吗?

旧的房子,不必去翻新,而新的房子,也不必如今天这样去“造旧”。不必在西洋式的建筑顶上戴一顶黄色的小帽,也不必如造西客站那样造得毫无风格。因为老的古都的东西原样摆在那里,以今人的方法去造旧,终究是不如原本就是旧的啊。近些日子,有许多人在商量如何修复圆明园,我对此大为不解,要知道历史是不不可以修复的!

在居京的日子里,我总是在为北京叹息。何必在一边拆除老文物建筑的同时,又去授资修复古旧的园林呢?所谓文物,那是因为它建设的时间很长久了,保留着当年的面貌和技术,经手一修,就如同将一柄青铜斧拿去镀铬,是十分蠢笨的事情。修修补补的北京不大好玩,看上去不古不今,不中不洋,虽然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风格,但此风格不能给人以畅快和愉,却慈有些地方碰击着人的心灵,今人多有遗,甚至叫后人指责我们的无知。

【应变导引】

这是一则“矛盾式双要素”材料作文,一是赞成为理想而努力,一是否定为妄想而行事。根据上文主主要内容可以生发出两种立意,一是赞成为美化古城北京而“翻新“造旧”“造旧”工作,一是否定为破坏古城北京而“翻新”“造旧”的行为。如果写“翻新”“造旧”是”美化古城北京”,要人情入理,要有充分的论证。也可以选择一些比喻性论据,比如长城的存在,都是历代维修与重建的杰作,否则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如果综合两种观点,论述彼此利弊也行;不过,仍以“非此即彼”为佳。

【应变演练】2

【应变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忍是水,稀释了了痛著的“盐”;忍是火,消融了仇恨的“冰”;忍是电,连通了隔绝的?;忍是药,治愈了心灵的例伤。容忍不是愕貊,不是退让,不是逃避,而是种隐形的坚强,一种和极的进取,一种平静的突破。涣?百川,南容乃大;壁立千,无欲则刚。忍让呈现了我们们灵魂极为广阔的一面,也展示了我们人格高尚的面,更张扬了一种无声声的风度。
请以“忍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鲜明。

中国文化的矛盾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着,中国文化也不断积淀。五千年来,在这黄河大地上,文人大家层出不穷。孟子就曾说过:成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贼不能移。然而也有一位文人说过:大丈夫能屈能仲。这给后人留下许多思考。一个说大丈夫不能屈,另一位说能屈。这该做何解释呢?看起来这的确是一对矛盾。而我却认为,这并不矛盾,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而这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南宋诗人文天样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心照汗青”一直被世人所称赞。当时元军攻入南宋首都,身为丞相的文天样组织军队坚决抵抗,最后失败被俘。元朝一直劝他投降,文天祥死不屈,便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诗句,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这就是文天样的选择,在民族大义与个人私利面前,文天祥毫不犹豫地为了民族利益而死。在当时的环境下,文天祥没有属服于元朝,试想,若文天样投降于元朝,以他个人的力量也是不能挽救南宋的,所以他才选择了从容就义。

当然,我并不否认“大丈夫能屈能仲”的意义,有时,能屈能仲也能给我们带来成功。西汉名将韩信以“忍”字著称。曾有一次,韩信在路上遇到一个拿着比首的小混混,他对信说:“有种你就杀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忍受了这个耻辱,从那人跨下爬。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最终和刘邦一起打败项羽。这就是韩信跨下受辱的故事。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事,俗话说得好:忍得一时之怒,免得百日之忧。假如韩信杀了那人,杀人偿命,韩信也就不会和刘邦一起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耐并不等于懦弱,不意味放弃,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机会,最终取得成功。你能说韩信不威武吗?恐怕我们都不能吧!韩信与文天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践行理想,去为人处世,去成就事业。他们都没有错,只是他们们选择不同的方式罢了。

这就是中国文化,表面上看,充满着许多准以解释的矛盾,其实不然。寻其根本,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有其适用的地方,何时何地如何选择就是自己的决定了。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获得成功,这正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所以,我并不认为其中存在着矛盾,其实更多的是它们之间的共性。
【应变导引】

根据命题材料,这篇“忍让”作文的中心思想,应该与《中国文化的矛盾》有所?化。一是从原来的“忍”与“不忍”缩小到“忍”这个方面,二是增加“忍”的内涵。“容忍不是儒弱,不是退让,不是逃避,而是一种隐形的坚强,一种积极的进取,一种平静的突破”,即表面之“恐”,其实是内在之“不忍”。
具体写时可分为“不忍”??“忍”??“忍实质是不忍”三层,以形成“层层深入”的结构。第一层“不忍”是次要内容,如上文中文天祥的材料;第二层“忍”是主要内容,如韩信胯下之辱。不过,在写韩信时,可以批评他攻克齐地后忍不住权势欲,在刘邦危难时提出要做假齐王,以铸成大错。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小忍大不忍”的荒谬,既颠覆自古以来韩信善忍的称号,又升华文章主题。另外,如果论据不够,还增加一些论据,如蔺相如让廉颇,忍得廉颇的做慢,求得将相之和;越王勾践忍得十年卧薪尝胆,求得国家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