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2023-10-02 02:39:42华夏高考网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齐齐哈尔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齐齐哈尔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齐齐哈尔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依安剪纸艺术      

皮影和剪纸是一对姊妹艺术。皮影早年被称为纸影,盖因其制作有的材料为薄纸板。由于用纸刻剪出的影人易折易损,使开始改用牛皮或驴皮,沿袭至今。影人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手法与剪纸相近,因此许多皮影艺人往往也是剪纸高手。齐齐哈尔民间艺术家的剪纸和皮影艺术作品的确令人叫绝.( 齐齐哈尔)

依安剪纸

皮影和剪纸是一对姊妹艺术。皮影早年被称为纸影,盖因其制作有的材料为薄纸板。由于用纸刻剪出的影人易折易损,使开始改用牛皮或驴皮,沿袭至今。影人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手法与剪纸相近,因此许多皮影艺人往往也是剪纸高手。齐齐哈尔民间艺术家的剪纸和皮影艺术作品的确令人叫绝

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

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是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罕伯岱村达斡尔族同胞世代传承的原创民歌,曲调热情奔放、柔婉多变,节奏鲜明,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间隙见景生情、即兴演唱,并与舞蹈融为一体,在我国众多民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

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的词曲创作,充分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纯朴、豪放、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其旋律“达斡尔”即“开拓者”之意。现已挖掘整理22首,其余尚在继续整理中。内容积极健康,涉及生产生活、保护环境、警示教育等。

作为罕伯岱村仅有的达斡尔族人口1600余人,又能较完整演唱出民歌的人数不超过10人,而且基本都处于60岁以上年龄层。多数村民,只会只言片语,目前,该民歌的传承人中,资格最老也是唱得最全的演唱者是莫金忠,现年72岁。年轻一辈中,以郭德财为代表。由于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色彩和历史研究价值,所以保护和整理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

抹黑节

抹黑节,达斡尔语叫“霍乌都如”,是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伯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十六。在他们看来,正月十五才是一年的终结,相当于除夕,新一年的生活从正月十六也就是抹黑节这天开始。

传说,抹黑节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将对方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保佑庄稼丰收,百姓平安。

“小时候抹黑节非常热闹,早上小孩子还在睡觉,老人们已经逐个将孩子们的脸抹成个大黑脸。等小孩子起了床,大人们一边串着门,一边互相抹黑祝福。这一天的街上,到处都是满脸黑灰的达斡尔人,大家互相拜着晚年,热烈地拥抱祝福。”这是达斡尔族姑娘傲蕾承溦记忆中的30年前抹黑节的情景。

现在,许多达斡尔人都不过抹黑节了,只有近百岁的老人家中,依然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

滚冰节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后,富拉尔基成为“重镇”“小商埠”吸引了大批外乡人来到这里,人口迅速增加到1400多人,400多户。后来几经沙俄、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践踏,又加至嫩江、雅鲁河连年水灾,瘟疫盛行。1925年又出现了火灾,国受危难,民不聊生,人们为了祈求自身生存和平安富裕,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上。当时,由本地头面人物集合商议后集资,在现在红岸公园现老榆树处建了一座“关帝庙”(1926—1929)。关帝庙建成后,富拉尔基周边地区远近闻名,每逢初一、十五从早到晚赶庙会的人数以千计,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那时的富拉尔基居民都在现在红岸公园方圆一公里左右的范围里居住,正月十五,正是庙会又是灯节,大人小孩都到这里赶庙会,在江边广场玩一玩;到红土崖上走一走称为“走鸿运”,到对岸江东拾柴草称为“拾万财”;放鞭放炮庆祝元宵佳节。又因北方民族还有个习惯,能在冰窟窿里洗个澡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百病皆无,除冬泳的人外,其实没有人真的在冰窟窿里洗澡,很多人就在正月十五赶庙会这天到冰面上“打个滚” “滚冰”即“滚病”祈求去除百病。慢慢的发展到现在,正月十五滚冰的习俗成为富拉尔基人民的一项重大节日活动。上世纪80年代为满足群众“滚冰”、“走鸿运”、“拾万财”的习俗,红岸公园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冰雕和灯展,开设了滑雪场,增加了冰雪游戏,更吸引了众多游人。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个节日了,每年的这一天晚上,全区大小企业举办灯展、礼花齐放,万家灯火映红半边天。全区人倾城出动,十几万人扶老携幼上街观灯赏花,几公里的长街上人流如潮,涌向红岸公园滚冰、拾柴。

近年来红岸公园的建设根据“红色之岸”之意把沿江游览路铺成了红色路面,起名“鸿运路”更加丰富了正月十五滚冰这项民俗文化节日生活。

正月十五滚冰节“走鸿运、拾万财、去百病”,这项民间的传统已成为富拉尔基人最重大的节日活动。

古驿道站丁习俗

清代康熙二十四年,为防御沙俄侵略东北,加强北京与黑龙江将军和边境的联系,从肇源茂兴至瑷珲设立了19个驿站,富裕县境内的塔哈尔驿站和宁年驿站就是其中的两个。吴三桂三藩叛乱被平息后,其余部被流放到各驿站当了站丁。站丁地位低下,活动受到种种限制,这个特殊的站人群体,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俗习惯,即古驿道站丁习俗。

“站人”文化习俗的研究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逐渐积淀起来的站人文化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此类保护与研究主要涉及包括站人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站话习俗、民间传说、宗教习俗、社会组织习俗、建筑风格习俗等。其中,重点保护内容是富裕县境内的站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的研究、以嫩江平原为基础,站人农业生产习俗的研究、富裕境内站人语言与其它各驿站的“站话”比较研究,富裕境内站人特有建筑风格、礼仪、民间传说、植物崇拜等研究。

“站人”的民间传说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收集,整理。“站人”的生活习俗在渐渐消失,为了传承这种特殊的文化,进一步研究站人对富裕开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急需更好的研究和保护。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达斡尔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达斡尔民族特点的传统婚俗。这种民间文化现象能延续下来,不仅是对人类文明的充分体现,同时也反映出达斡尔族人对人类繁衍的推崇、对大自然的崇尚与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达斡尔族人聚集的村落富拉尔基罕伯岱村,是黑龙江、嫩江流域最早的达斡尔族原始部落。从清初落居嫩江流域到现在,300多年漫长的历史空间,让以渔猎、放牧为生的达斡尔族人既创造了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达斡尔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其中极具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达斡尔族传统婚礼,就是达斡尔族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婚礼仪式程序犹如一部史诗般的生动画卷,婚礼前后的整个过程无不蕴含着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

按照传统习俗,达斡尔族人的婚礼要经过提亲、定亲、过彩礼定结婚日子及结婚四个步骤。从男方提亲开始,融入了古老的信仰文化、民族文化、性文化、道德文化等婚俗礼仪的达斡尔族传统婚俗便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

一般来说,“提亲”时要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族长(莫坤)来为青年人做媒,而且媒人要给女方家带上见面礼坨烟和坛酒。对方同意提亲后,便会用酒敬天、敬地、敬神,并与媒人饮酒相互祝贺。等到“相亲”时,男方就要带上“定亲礼”或大牲畜等,而且必须要叩拜女方长辈,并接受长辈们的品评和教诲。到了“过彩礼、定结婚日期”的日子,男方可视自己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大到车马牛羊,小到猪羊肉及新娘所需衣物均可。但结婚日期一定要请阴阳先生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来定,有禁忌属性的人则要排除在外。

到了结婚那天,新娘要梳洗打扮绞脸修鬓,并接受0婚前嘱托。然后由嫂子盖盖头,哥哥背上车,并且是由女方家组织车队送新娘到新郎家。为辟邪,新娘所经之路的水井要用红布或红毯盖上,以示安全。到男方家后,新郎会把新娘背下车,到院中西南角摆设的供桌前举行拜天地仪式。拜天地仪式结束后,新郎要搀扶新娘进新房,等到了新房门口时,新郎会用“骑马鞭”挑下新娘的“盖头”扔到房上,以示新生活的开始。新娘进屋后,还要在炕上面朝南“坐福”。

婚宴开始后,要由娘家人先用餐。期间不仅有歌舞相随,新娘还会收到给长辈点烟敬酒的“点烟钱”和亲朋送上的“彩礼”。而公婆在接收新娘拜见时,“改口钱”则是一定要给的。等到新郎、新娘吃团圆饭时,除了新娘要吃面条表示地久天长外,有一道菜也必不可少,那就是猪头菜,因为新郎、新娘要各切下一支猪耳朵以表示当家立业。席后新娘要由娘家嫂子陪同入洞房,而且新娘要由娘家嫂子陪住三天,以便进行婚前教育及培训新娘婚后照顾公婆等相关生活常识和礼节。三天后,娘家嫂子与新娘新郎一同“回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才算0结束。

达斡尔族体育竞技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

射箭运动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适应于达斡尔人的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的需要而兴起来的一项活动。直到清朝末年,射箭技艺的高低,仍是考核达斡尔族八旗兵武艺的标准之一。在民间,每当全氏族聚会时按各支系为单位组织射箭比赛的传统,一直保留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而,达斡尔族男子从儿童时代起就学习掌握射箭本领。他们称它为“讷莫”,以桦木,榆木或稠李子树为原料刮制上弦而制成。用于征战或射猎大兽的弓,把两层弓背片用胶粘合,以增强射击力,称为“瓦德尔·讷莫”。箭端装置铁制箭镞,箭杆两侧饰以两道对称羽毛,以保持射出的箭平衡,提高命中率。

摔跤是达斡尔人最为普及的体育活动之一,每当聚众比武时必有摔跤一项。优秀的摔跤手达斡尔人视若英雄,称为“布库”。在民间传说故事中,有不少是描述“布库”的机智勇敢和他们坚强不屈的英雄品德的。摔跤手没有特殊的装束,只有腰间系一宽布带。摔跤时双方互握腰带后即可开摔,倒地为败。一人被摔倒后围观者中任何一人均可上场,经与多人较量而不败者为优胜,可赐以“布库”之誉。少年儿童摔跤,有他们自己的章法,把参赛者分为两队排列,首先由排头对阵,倒地者下场,其队内下一名上场与对方胜者较量,直到把一方的全部队员摔倒为止。

在历史上,达斡尔族可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猎手追逐野兽离不开马,武士上阵征战离不开马,远出走访亲友离不开马。如果谁要有久经赛场的快马或善于远行的走马,是他的最大骄傲。赛马是达斡尔人炫耀自己的马和骑术的难得机会,多在春节或敖包会等重大节日和-时进行,他们赛马分为竞速和竞力两种。竞速赛程短,以三至五里为限,跑道宽敞平坦,便于众赛手相互追赶夺魁,竞力赛距离十余里甚至二十余里,赛途常遇小山坡和小河沟,主要比赛马的耐力和骑手的耐性。

扳棍是达斡尔族中颇为普及的一种体育活动,扳棍系长约二尺,直径约二寸的光面木棍一根,参赛的两人脚对脚,伸直双腿对坐地上,各自的手互相交叉握紧木棍,待裁判一声令下各自用力扳拉,把对方拉起,使其臀部离地者为胜。围观者喊号为双方鼓劲,当被扳起者下场后,围观者可喊号为双方鼓劲,并可接替上场较量。

达斡尔人的棋弈有猎棋、围棋之分,源于他们早期的狩猎生活。猎棋除棋盘外,有鹿2只,士24个,士猎鹿,鹿吃士。鹿被士堵住去路为败,否则为胜,围棋两人对弈,有36个子和24个子两种,双方交替下子摆阵,按一定规则吃对方棋子,最后迫使对方损失大部分棋子,承认无力对阵者为胜。

颈力赛是达斡尔族青年在田间劳动和渔猎生产的休息时间随时可以进行的体育比赛项目。参赛双方脚对脚伸直腿坐在地上,将结好扣的宽布带套在各自的脖子上,双方按住自己的大腿,比赛开始,各自用力后仰,努力把对方拉起,因颈力不支而被拉起,臀部离地者为败。

瑟宾节

瑟宾节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阴历五月中下旬择日举行,届时部落里的男女老幼,都会穿上节日盛装,相聚河谷草滩,共度佳节。如今这一民俗活动,已入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生活在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结合部,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瑟宾节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据悉,目前传统的瑟宾节民俗活动包括祭祀山神、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竞技、游戏、野餐酒宴、篝火晚会等,其风俗原始古朴、独具特色。

瑟宾节的活动从祭祀开始。祭祀一般由家族、部落头领或部落的萨满主持,在山神牌位或敖包前供奉鹿、牛、羊、马奶酒等祭品,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四季平安。祭祀仪式后,反映鄂温克族民族风貌的歌舞与竞技活动相继展开。在此期间,传统舞蹈鲁日给勒、即兴填词的民歌表演扎恩达勒和赛马、射箭、摔跤等一系列传统节目一一上演,直到“风情野餐”开始才会宣告结束。在“风情野餐”上,晚辈要向长辈敬献马奶酒,老人则会给孩子们分发吉祥礼物。野餐酒宴将持续到篝火晚会开始,篝火晚会是瑟宾节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节日的0。家族或部落里的男女老少,乘着酒兴,围着篝火跳起篝火舞(又叫圈舞),极尽狂欢,直到次日黎明,才会尽兴而归。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

达斡尔族人聚集的村落富拉尔基罕伯岱村,是黑龙江、嫩江流域最早的达斡尔族原始部落。从清初落居嫩江流域到现今,300多年漫长的历史空间,让以渔猎、放牧为生的达斡尔族人既创造了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达斡尔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其中极具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达斡尔族传统婚礼,就是达斡尔族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婚礼仪式程序犹如一部史诗般的生动画卷,婚礼前后的整个过程无不蕴含着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

按照传统习俗,达斡尔族人的婚礼要经过牵线、提亲、定亲、过彩礼定结婚日子及结婚五个步骤。从男方提亲开始,融入了古老的信仰文化、民族文化、性文化、道德文化等婚俗礼仪的达斡尔族传统婚俗便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一般来说,“提亲”时要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族长(莫坤)来为青年人做媒,而且媒人要给女方家带上见面礼坨烟和坛酒。对方同意提亲后,便会用酒敬天、敬地、敬神,并与媒人饮酒相互祝贺。等到“相亲”时,男方就要带上“定亲礼”或大牲畜等,而且必须要叩拜女方长辈,并接受长辈们的品评和教诲。到了“过彩礼、定结婚日期”的日子,男方可视自己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大到车马牛羊,小到猪羊肉及新娘所需衣物均可。但结婚日期一定要请阴阳先生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来定,有禁忌属性的人则要排除在外。

达斡尔人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这是有史以来的传统,非常久远。所谓氏族外婚,即是在本民族的范围内寻找配偶,必须是不同姓氏的男女成员。同姓氏通婚已成为严禁的习惯法律一般,至今仍为人们所注重,如果有同姓婚配者,将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过去,在达斡尔族社会里,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相当根深蒂固,因而其婚姻关系是属于封建包办性质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和权力,婚姻大事全凭父母或老人做主包办,一切必须听从他们的安排,只有唯命是从,不许1。亲属之间通婚,必须是辈分相等,不同的辈分不能结婚。姑表兄弟姊妹或两姨兄弟姊妹,叫“他拉里”,他们之间的婚姻,是姑母作“婆”,舅母不能作“婆”,舅母作“婆”的现象非常稀有。如果发生娶姑母的女儿为妻,习惯上称之为“回头婚”,血脉倒流,认为是影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达。两姨之间的儿女通婚时,限于不同姓氏,就是姨母与外甥属于同一姓氏,那么就不能娶姨母的女儿为妻。

达斡尔族历史上有早婚的习俗,20岁左右的年青人基本已完婚。达斡尔族人订亲时只要认为双方年龄、家教、出身适当就可。通常先通过介绍人探听女方父母的意见,经媒人说合,女方家同意后,媒人便磕头致谢,并及时将结果传达给男方家。之后,择日由男方备齐活马、活牛、肉类、酒肴、点心等、在媒人的带领下拜访女方家。女方家则摆下酒宴招待亲朋好友,席上将未来的女婿介绍给大家。同时举行正式的订婚仪式,未婚女婿磕头礼拜,表示信守诺言,他将牛赠给未来的岳母,马赠予未来的岳父,以此感谢女方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婚礼那天,新郎身着盛装,骑着高头大马去迎娶新娘。女方家则派出三四名男宾乘马,女宾二三人陪伴新娘乘车,连同数辆嫁妆车一同前往。接亲的队伍返回时,男方亲属均到门前迎接。这时,新娘亲属中的主要人物领先进屋,随后新娘在女宾相的搀扶下进屋,被安置在南炕,脸上蒙着纱(绸)巾,面向窗户盘腿而坐。男宾相及其他亲友们则落座西炕,然后举办盛大的酒宴。婚宴结束后,两家近亲留下,这时才叫双方的父母及近亲相见。礼仪完毕后,继续进行酒宴,通宵达旦。

达斡尔人的传统习惯,不允许兄亡后弟娶其嫂或弟故后兄娶弟妇。特别是弟娶嫂,更要遭到反对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因为达斡尔人待嫂似母的礼数很浓。

达斡尔人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不能入赘,只有因子年幼或无子,而且又兼体弱多病不能劳动生产,方可招有期的或终身的赘婿。个别的也有养童养媳的现象。如一生胎双儿,其父母尽量为他们找一胎双女来作配偶,反之亦然。如果不这样做会不好养活,有短命之嫌。达斡尔人传统习惯是不与外族通婚。自清末民初以来,才出现个别的为贪图彩礼或为还债,把姑娘嫁给了汉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与鄂温克人经常交往,所以逐渐形成了互相通婚的习惯,虽与鄂伦春族也有交往,但很少有通婚的。

达斡尔人的婚姻观念,受封建社会的直接影响,过去也很讲究门第,必须是“门当户对”才能提亲。一般是富户不娶穷家女为妻,更不能把姑娘嫁给穷人家做媳妇。如果有个别的富人或坐官的娶了穷人家的女儿,那是因为这个姑娘非常美丽而贤惠,各方面都是较为出色的缘故。达斡尔人的一夫一妻制没有受到破坏,只是到清末,才出现了“扎络怒呼热”——纳妾的现象。其原因多数是因为大老婆不能生育或者是不生男孩,怕断了后才娶二房。最初也只是收奴隶的女儿作妾,因为谁也不愿将姑娘嫁给别人作小。达斡尔人为儿女选择配偶的过程是较为复杂的,从托人说媒到完婚,大体分为五个步骤才能完成。

第一步是托人牵线,叫“希卓宜奇勒格贝”。受托的人应当是女方家的亲属或好友,先去探听信息,了解女方是否有了婆家,向其父母及老人介绍男方的情况、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等。在女方的父母或老人没有拒绝的情况下,然后再托媒人前去说亲。

第二步是请一位善于表述的人做媒人,管这个人叫“召奇”。请的媒人尽量是儿子的长辈或者是年长的人。

第三步是新郎相亲送彩礼,这就是“察恩特宜奇贝”。

第四步是过结婚彩礼,这就是“托列”。

第五步是完婚。办婚事是一件大事,提前一到两个月就开始筹办,全莫昆人来帮忙:制作衣服、被褥,宰杀猪、牛羊,制作瓦特、霍热勒格、西热格勒等食品。

达斡尔人的婚俗,从礼仪到形式都较繁杂、隆重,而在很久以来,还伴有体育活动。如好多地方,在吃察恩特和娶媳妇的时候,都举行射箭、赛马等项运动作乐,欢娱达到热潮,使全莫昆人都沉浸在愉快幸福之中。

二、齐齐哈尔城市简介

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品位的城市,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名称或标志。如成都又名“蓉城”,广州又名“羊城”。那么,作为北方工业重镇的齐齐哈尔市,为什么叫做“鹤城”呢?那是因为,在齐齐哈尔市区东南部的国家级扎龙自然保护区,栖息繁衍着世界珍禽丹顶鹤。这里是公认的“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丹顶鹤体态优美、气质高雅、鸣声嘹亮、舞姿悠扬,在人们心目中,它是“吉祥、长寿、幸福、忠贞”的象征。为充分表达全市人民对丹顶鹤的珍爱,树立美好的城市形象,1984年5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九届八次会议时,讨论并一致通过决议,确定丹顶鹤为齐齐哈尔市的市鸟。
此后,1985年6月2日全国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我市湖滨饭店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鹤联会成员,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自然博物馆、动物园,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林业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等单位也应邀参加了会议。8月26日,中国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发函通知齐齐哈尔市政府,中国鹤类保护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授予齐齐哈尔市“鹤乡之城”荣誉称号。由此,齐齐哈尔市正式获得“鹤城”之美誉。我市晚报的名称即为《鹤城晚报》。

齐齐哈尔市地处东经 122 °24' 至126°41',北纬 46°13' 至 48°56',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的交汇地带,东与黑龙江省绥化市、大庆市相连,南与吉林省白城市交界,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为邻,北与黑龙江省黑河市接壤。“齐齐哈尔”作为达斡尔语有“天然牧场”之意。齐齐哈尔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名誉中外的“昂昂溪文化”即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辽金时期建有庞葛城。康熙三十年(1691 年)建齐齐哈尔城。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齐齐哈尔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设黑龙江行省。民国25 年(1936 年)4 月 1 日齐齐哈尔实行市制,隶属伪龙江省公署。齐齐哈尔先后为嫩江省、黑嫩省、黑龙江省省会。1954 年,齐齐哈尔改为省辖市,隶属于黑龙江省,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商贸中心。全市辖 7 区(龙沙、建华、铁锋、富拉尔基、碾子山、梅里斯、昂昂溪)、8 县 1 市(龙江、泰来、甘南、依安、富裕、克山、克东、拜泉县、讷河市)。

三、齐齐哈尔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一)、精选齐齐哈尔人结婚习俗,老齐齐哈尔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二)、齐齐哈尔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齐齐哈尔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三)、齐齐哈尔市本地春节习俗有哪些,齐齐哈尔市过年春节的习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