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牡丹江人结婚习俗,老牡丹江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2021-04-28 08:19:37华夏高考网

进入八月,举办婚礼的新人不断增多,在人们遵循着或新或旧婚嫁习俗喜结连理时,不免会想,红纸压井盖等颇有意思的婚礼习俗,究竟来源于何时何地?

古老的习俗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是可以溯源的。近日,海林、宁安两地的文化部门,经过多日的收集和调查,逐步还原出了本地满族婚嫁的部分老习俗,从中不难找寻出现在仍在延续的部分婚嫁习俗的影子。

男方上门说亲要带“四样礼”



  牡丹江地区多年来居住着很多满族人,以宁安、海林一带最多,关于满族婚嫁习俗,牡丹江地区的满族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有别于其他地区。满族祖先是肃慎,据《晋书?肃慎传》卷八十七记载:“肃慎氏居深山……将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聘之。”这就是居住在牡丹江地区的满族居民婚嫁最早的文字记载,从这简单的数语,可以看出这一带满族婚俗的大致情况,订婚时男女双方完全自由,已经有了礼聘之俗。此后多年,随着清朝满族入关后,一些汉族婚俗传入满族中间,出现了媒人。

近日,海林市文化局与宁安市文化局相关人士,经过半年多对清朝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期间宁古塔一带满族婚嫁习俗的研究,总结出了这一带特殊的婚俗。一些婚嫁习俗,如新娘坐轿、新郎新娘穿满族服饰等,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逐渐消失,而有些习俗,如过礼时带上干粉条、猪肉、米、布料等,接亲时路遇井必须用红布或红纸遮住井口、“焐炕”、嫁女儿泼水等习俗,直到现在,仍被宁安市宁西乡大牡丹村、海林市海林镇永安村等村屯的部分满族人家婚嫁时沿用着,已刻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宁安市文化部门有关人士介绍,当年男方偶然看中女方后,便可让父母托媒人上门说亲。相反,如果女方看中男方,也可主动托媒人上门说亲,这被称作“倒托媒人”。通过媒人上门说亲后,如果女方父母同意,要到男方家,双方父母见面,叫“相看”,不需任何礼物和说道。

父母双方同意后选好日子,请阴阳先生批生辰八字,进行“合婚”,看是否婚姻相配,如果相配,选好日子再进行“斟盅”,也叫“过礼”。礼物一般包括小礼四样和大礼四样,小礼有茶、酒、粉条两把、糖两包。大礼四样包括大块猪肉、金银四个圈(金耳环一副,银手镯一副)、两升米(黄米,一指升官、二指生子),布料(不许用缎子,要用丝、绸、麻料)。而那时人们通常所说的彩礼,主要是指布料,布料主要用于做棉衣、单衣和鞋(男方家主要成员要每人做一双),还要做双人枕头,一般总共用布料六丈六尺。礼金一般为1?3千吊(旧时货币)。

男方和父母带着礼物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家已备好茶水,饭好后,女方家把菜端上来,一般为八个菜,吃饭时男方也随其长辈上桌,为长辈斟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举行改口仪式。

先由男方改口,从女方父亲开始,要称其为“阿玛”?爸爸),然后称女方的母亲为“额娘(妈妈),再随后向女方父亲的长辈、平辈,分别敬酒,并随女方直称其称谓。融洽的气氛中,桌上大家要称小伙子为“哈哈”,称姑娘为“合合”或“格格”,男方改口后,要退出该屋。

  女儿出嫁时,母亲要泼一盆水

后由女方改口,分别为男方的父母点烟,在烟袋里装上烟后,左手托住烟袋杆,右手托住烟袋锅,平端给男方父母,用火柴点烟,一根火柴只点一袋烟,然后分别向来的男方其他长辈敬烟,每敬一袋烟就随男方的称呼尊称对方,女方改口后,要后退三步转身离开该屋。

接下来要为婚礼做准备了。女方要备好陪送嫁妆,一是被褥,要“两铺两盖”,二是箱柜,要成双成对,还要四个绣花枕头,以及烟荷包,一定是女方亲手绣好的,再要准备好一杆烟袋,用以到夫家上拜用,同时也要准备一些显示其针线活儿手艺的物品。

女方家还要确定送亲人员,一般为四至八人,迎送新娘时对男女双方有“姑不娶,姨不送,爹不娶,娘不送,舅妈送,送身病”的说法,这就将新娘的部分亲人排除在送亲队列之外,总之,送亲的人均是本家族内及新娘亲属中特别有身份的人。

男方家要准备新房,在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请接亲的人等相关人员喝酒,商议置办喜宴及接亲计划,男方结婚一切事物由代东管理主持,下请贴,请亲属前来贺喜,接亲的队伍中要有娶亲婆、新郎、吹鼓手、轿夫、八九岁的小男孩和一名至亲,讲究的是去单回双,一般去时九人,回来时为十人,意为“十全十美”。

出嫁这天,新娘要精心梳妆打扮,洗完脸后,由女方娘家嫂子将新娘脸上看着明显的汗毛用线拔掉,叫“开脸”。接下来梳头,梳头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四散头”,另一种叫“盘高梁”。梳头后,新娘擦胭抹粉,换上出嫁的衣服,再戴上“格格帽”,等待出嫁的时刻。

新郎带着新娘上路前,丈母娘将准备好的红包递给新郎,同时叮嘱新郎,要对其女儿多多关照以及好好过日子的话语。这时,娶亲婆提醒新娘上轿,新娘怀抱一面铜镜,镜面朝外,由新娘的哥哥或弟弟抱上轿,不能带娘家的泥土上轿。娶亲婆对女方家客人高喊:“都请到某某家(新郎名字)喝酒去!”然后,高喊:“起轿!”这时新娘的母亲要将新娘上轿前的洗脸水泼到轿后,这就是俗语所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意思是女儿出嫁后好好与丈夫过日子,做个贤妻良母,不要被休回娘家。

新娘家至新郎家的路上,能遇到的水井,已提前找人用红布或红纸遮挡。路上遇到别的接亲队伍,两对新人要相互交换簪子。

  婚礼上,新娘要

  先后跨过马鞍和火盆

接亲队伍到新郎家门外时,鞭炮齐鸣,大家按照接亲婆的安排开始往院里搬嫁妆,他们要让开主路,因为新郎家的大门坎上放着一副准备好的马鞍子,有童男童女用两块红毡子在新娘乘坐的轿前铺地,轮流倒换,要随着新娘的步伐一直铺到新房的炕前,名为“倒毡”。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娘还要过的“两关”:一是新娘要在人搀扶下跨过门坎上的马鞍,喻意为“平平安安”,第二关,在新郎家大院内红毡上放置一个烧得正旺的火盆,新娘要从火盆上跨过去,喻意为“红红火火”。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还要不停地往新娘身上抛洒五谷杂粮,被称作“打煞”,意为防止新娘在接亲途中带回某些不祥之物。

新娘跨过火盆后,在新房前停下,由代东主持,与新郎拜天地,再拜公婆,没有夫妻对拜的环节,然后步入洞房,在洞房炕前的地上,放有上面盖着布的三块年糕,新娘还要用脚踏着这三块年糕上炕,名为“步步登高”。

新嫁上炕后,开始吃由婆家准备好的“配心饭”,也叫“子孙饽饽”,这顿饭非常丰盛,主食为100个水饺(手指肚大小)。随后,婚礼开席,娘家客坐的每桌席都有一名男方的陪客人员,双方家庭有长辈不方便前来的,要派人送酒菜上门。晚饭时,新娘要与全家人一起吃,新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其红包。

还有两个环节是“焐炕”和闹洞房。“焐炕”要找一个经验丰富的妇女为一对新人铺好褥子,并将准备好的大枣、栗子、花生洒在上面,意思是早生、多生贵子,该妇女嘴里还要念叨着:“被边搭被边,生的孩子做大官。”

闹洞房时间定在结婚正日子之内三天,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包括亲属中的小叔子等人均可参加,而大伯哥、姐夫不在此列,并且大伯哥与姐夫还被提醒不准与新娘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