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出现深度解读

2021-05-01 08:38:55华夏高考网

2017上海梅雨季节是几月

问:2017年上海梅雨季节是什么时候,该注意什么?

答:上海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梅雨季节该注意什么?

穿衣干爽勿贪凉

梅雨天衣服要常洗常换,最好选择易干且滑爽布料的衣物。在空调房内,穿上有袖衫、护住肩头;长裤子、遮住膝盖,使关节等易受风部位得到保护。即使再热,记得晚间睡觉铺条小毯子,搭上薄被子,以免着凉。出门前,先关空调,开窗适应室外温度,再换薄衣出行。

黄梅天即使没下雨,湿度也较平时大,真菌会异常活跃,皮肤癣特易在身体各部位蔓延。因此,梅雨季节要注意卫生,保持家居衣物通风干燥。

饮食多补充营养

梅雨季节,食物易发馊或霉变,吃了这些食物,会引起肠胃道疾病,甚至中毒。气温高,食欲不振,体力消耗大,营养要跟上。除了多喝水外,疏果瓜鲜、肉蛋荤腥不能少。冷饮、冷食不能吃过头。冰箱食物要加热,隔夜食物要煮开。

居住通风有讲究

怕热、怕湿,有了空调紧闭窗户,成了时下家家户户的习惯。何时开窗通风,有讲究。太阳未出时,浑浊空气沉积地表,开窗会导入不洁空气,对健康不利;中午空气湿度大,引入室内觉会得闷热,助长细菌孳生。清晨7-8点空气流畅、傍晚5-7点空气湿度低,这时开窗通风最科学。

出行防晒需补水

白天出行前准备防晒用品,如阳伞、遮阳帽、墨镜等。正午时分,避免在太阳下运动,易虚脱。出门随带盐汽水或绿茶,适当补充水分,能减缓劳累症状。晚间饭后,休闲娱乐,酌情活动,散步慢走。

结束语:每年的梅雨季虽不长,但在这个与春夏秋冬都有所不同的特殊时节,人们要提醒按时休息,保证睡眠,注意饮食,可以多吃些祛除湿气的食物;而对于身体相对较弱的居家老人和孩子,则要提醒放松心情,适量活动,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详解:梅雨季节是什么意思?

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我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