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过年风俗,山东春节过年有哪些习俗

2022-09-21 14:41:18华夏高考网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本文为你介绍山东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

山东省十七地市春节习俗--走进菏泽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至此,民间欢庆持续半月。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开门前先放一挂长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 ,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杆,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压锅镘头,意在有余头。

菏泽各地一进入腊月即开始置办年货,赶做新衣,洗刷器皿,并进行大扫除。

腊月十五以后,家家蒸镆,有花糕、菜馍、枣花、棋饼等,作为春节食用或走亲戚的礼品。

二十日以后,煮肉炸菜,家庭富裕者力求丰盛,贫苦人家十分简单。

除夕那天,设天爷、灶神、祖宗牌位;贴春联、门神。中午敬神及祖宗,全家吃团圆饺子。午后,妇女们包饺子准备初一五更时食用,并包上几个带铜钱的,谁吃了 谁的福气大。除夕之夜,燃烛焚香,灯火通明,全家饮辞岁酒,也有邀邻居及同行共饮的。睡前,院内撒芝麻杆,以防“邪魔鬼怪进入”,并在大门内放一拦门棍,防“风水外流”。有的为欢渡除夕通宵达旦,名为“守岁”。8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的增多,除夕夜全家围在电视机旁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习俗逐渐形成

晚饭后或初一早上,家长要给孩子们“压岁钱”。

半夜以后,各家争着早起,晚了则认为不祥。净手后燃烛烧香,祭天地敬祖宗,同时鞭炮齐鸣。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全家吃“团圆饺子”。

初一早饭后,人们着新衣,家庭内小辈先给长辈拜年,平辈互拜。然后结伴先到本族长辈家拜年,后到异姓邻居家拜年,互祝“新年好”、“恭喜发财”。主人则以糖果、瓜子、茶水招待。

初二日即开始走亲戚,看朋友,过了十五,不再拜年叩头了。建国以后,叩头在城市逐渐被革除。干部、职工有举行春节团拜的,减少了互相走访的麻烦。同时,祭祖、拜神等活动渐废。春节期间,开展拥军优属和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已成风气。有些城镇或单位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加春节的欢乐气氛。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食元宵而得名。元宵节的活动是观赏灯火,又称“灯节。”梁山、郓城一些地方称正月十五为“小年”。早上放鞭炮吃饺子,中午敬神祭祖,入夜,家家户户都要挂灯笼、点蜡烛,并燃放烟花。菏泽、曹县、单县等城内举办盛大灯会的习俗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夜幕降临,满城灯火齐放异彩。有些城镇的机关、团体、商业部门,举行灯赛,并组织民间游艺活动,如猜字谜、舞狮、高跷、花船等。一些偏远农村,虽然没有什么灯会,但习惯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节这天制作花树和花姑娘。她们先用枣枝和彩纸做成花树,再用秫秸杆和彩纸做成花姑娘,然后把花姑娘挂到花树上,最后把花树插到粪堆上,意思是希望棉花取得丰收。

跑百病 亦称“走百令”。正月十六黎明时,人们早起,居城者沿城垣或大堤散步,居乡者沿村路或到野外溜达,有的还骑着驴、马、骡奔走,谚曰:“跑一跑,不见老。”青年人则收集各家门旁挂的柏枝,集于路口或街口烤火,俗称“燎掉百病”,希望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山东省十七地市春节习俗--走进烟台

烟台是一座美丽海港城市,烟台市区和其他沿海城市差不多,并不是很大。但是要说烟台地区,那在全省可是数得着的,龙口,蓬莱,海阳,栖霞等多个小城尽在其范围之内,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并不完全相同,从整体来看这烟台的过年习俗还是很有特色的。

“廿三,辞灶天;廿四,拉大字;廿五,做豆腐;廿六,割年肉;廿七,宰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全都有;三十下黑儿满街走。”这是在烟台过年期间有名的年俗顺口溜。那除此之外,在烟台过年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忙年(腊月廿三??大年三十日落之前)

忙年是过年时经常听到的词儿,在烟台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一过腊八节就开始了忙年,但是真正全家齐动手的忙年是开始于腊月廿三。

乱岁(腊月初八?年三十之前)

旧时烟台有个说法,每到腊八之后,人间的神仙都会上天过年,此时没有神仙查看的人间,有些事平时不能做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做了。古时结婚彩礼需要准备的相当丰厚而结婚的过程又非常繁琐,所以一些贫困家庭就会选在这个时候给子女举办婚礼,以期少给些彩礼又能迅速地把婚礼办完,还不会被神仙指责。这种在腊月里举办简单婚礼的做法,人们统称为“乱岁”。虽然现在已经不再迷信“乱岁”的说法,但是我市传统上选择在腊月结婚的人家还是非常多,其原因大多是将新媳妇娶回家能开开心心过个团圆年。

蒸饽饽(腊月廿三?腊月廿九)

据《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饽饽,饼饵之属,北人读如波波。”老辈人取“波波”之谐音,便有了现在的“饽饽”之称,而蒸饽饽,更有“蒸蒸日上”之意,而蒸饽饽也就成了忙年的重头戏。在这短短的7天时间里,主妇们会把整个正月要吃的饽饽、发糕、包子等做好以备春节期间食用。至今,这种蒸饽饽的习俗还在我市的农村地区盛行。城市里因条件所致,虽不如农村一样蒸饽饽,但是忙年的时候也都会去买一些于春节期间食用。

过年蒸的饽饽一般有大枣饽饽和花饽饽,每一样都有一个说法,大都取喜庆吉祥的寓意。大枣饽饽,寓意来年小日子蒸蒸日上,早发大财;莲子,寓意多子多孙,子孙满堂;神虫,放在面缸里,寓意富贵有余,饽饽永远也吃不完;元宝,是供财神的,寓意来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囤,是除夕之夜供天地的,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灶王(腊月廿三?腊月廿九)

腊月廿三既是小年夜,又是祭祀灶王的日子,这一天可以说是忙年期间最重要的节日。

传说,灶王爷本姓张,娶了个妻子叫丁香。张郎吃喝嫖赌,休了妻子,变为穷光蛋,沿街乞讨。一天,要到丁香家,丁香看他可怜,盛了一碗面汤给他。张郎难为情,一头钻进灶膛里。玉皇大帝认为张郎知错改正,便封他为灶王爷,管各家各户德行、言行,每年腊月廿四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情况。张郎品行不好,当官也不好好当,暗记各家各户小账,向玉皇打“小报告”。老百姓怕其乱说,便祭灶时用“大葱拌豆腐”表明家中“一清二白”,糊弄他;怕他乱说,弄糖封嘴;敬酒,让他吃得烂醉。“祭灶”一说也流传开来。

贴年画(腊月廿三?腊月廿九)

烟台人贴年画不似杨柳青、杨家埠等地年画的喜庆和丰富,其内容非常单一,主角只有两个,一是灶王爷,二是财神爷。至今在我市福山等地的农村中,还可以看到祖辈留下来的制作灶王爷和财神爷年画的模具。吕伟达分析说,这种年画的形成原因跟古代烟台地区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对于灶王爷的遵从除了传统的说法之外,还因为“鲁菜之乡”对于灶王的格外尊敬;而财神爷则是因为古代烟台地处齐国,齐国人爱好商业,烟台的莱州、龙口等地也是鲁商的发源地之一,推崇财神爷也无可厚非。

挂书画(腊月廿八)

虽然古时烟台当地商业较发达,但是古时“士农工商”的观念也深入人心,所以崇文尚儒的烟台人在每到腊月廿八这一天,就会把家往书香门第的方向装扮。无论是商贾大儒还是平头百姓,在这一天一定要把家里珍藏的书画拿出来挂在正厅,以显示自家的文化修养。至今在烟台当地还有“春节不挂书和画,不是烟台旧人家”的说法。

赏春联(年三十午后)

在旧时,烟台的福山、芝罘等地每当大年三十这天下午,村里就会自发地组成“春联赏评团”,挨家挨户品评春联。其品评的内容涉及书法、内容、对仗等各个方面。但因社会发展等各种原因,这种习俗在现在的烟台几乎绝迹。

过年(大年三十日落之后??初三)

这段日子是过年最重要的日子,全家的吃穿用也非常讲究,有些事情就连细节也不放过。比如说,旧时烟台三十晚上煮饺子用的柴火必须是芝麻秆,这一是因为它烧起来有鞭炮的响声预示着过年了,二是有节节高的美好寓意。

除夕时不开门

年三十的傍晚,家里的男性子孙都会把财神爷和老祖宗请回家里过春节,俗称“请神祖”,当神祖回家之后这过年就正式开始了。旧时烟台在请回神祖之后除要紧闭大门外还要在门前放上木棍,目的是防止财神爷离开家把财气带走。一般情况下,新年的大门是在初一清晨放完鞭炮才会打开。

包饺子有规矩

平时包饺子爱吃啥馅是啥馅,可是过年的饺子可不行。旧时烟台一般是在下午四五点钟太阳落山之后,关上大门才开始包饺子,而且饺子馅大有文章。三十晚上的饺子必须是素馅的,初一早晨的才可以吃荤馅的,不过供奉神祖的无论何时都是素馅的。素馅的饺子都以蔬菜、豆腐等为主,取发财、有福之意。

拜年时规矩多

拜年是过年时非常重要的习俗,除有恭贺新年的意味之外,古人还曾借拜年以消除隔阂和矛盾。旧时在龙口、招远等地有夜间拜年的传统,但仅限自己家庭内部,其原因也是为了防止财气跑到别家。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慢慢改变,有的县市区已经完全取消了夜间拜年的风俗,而有的县市区则会在夜间把五服以内的亲戚全部拜完,乡党、邻居则在天亮之后再拜。总之,在烟台拜年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宗旨的。

走亲戚有讲究

走亲戚在烟台通常称为“出门儿”,春节出门儿从正月初二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旧时烟台对出门儿的顺序也有很严格的规定,通常以母亲方面的亲戚为尊。舅舅虽然辈分不高,但是舅舅却代表了母亲的家族,所以新年出门的第一站一定要是舅舅家。

烟台大部分地区还有“三六九往外走”的说法,而这句顺口溜主要是对女婿而言。传统上,新女婿是初三到老丈人家拜年,而结婚多年的女儿、女婿则要等到初六、初九才可以去老丈人家。

正月初四则是到姥姥这一边较远的亲戚家拜年;而姑姑家则是初五或者初七。初十则是亲家之间的走门子。

闹年(正月初三??正月十五)

闹年是过年期间欢歌笑语最多的日子,相对忙年的忙碌,过年的众多规矩,闹年就轻松自在许多。各式各样代表新年吉祥如意的节日也大都凑在这段时间。

生日会

闹年期间,在旧时烟台有许多“神”的生日就聚集在这个时候。比如说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在烟台正月逢七过“人日”,即初七、十七、廿七分别是少年、中年和老年人的生日,至于原因则不可考证了。在过“人日”的时候,主要食用面条,意思是用面条拴住人,不要被阎王勾走,希望达到健康长寿的愿望。

庙会

闹年期间烟台市各县市区都有规模宏大的庙会,但是影响最深远的是毓璜顶庙会和蓬莱阁庙会。

毓璜顶庙会(正月初九)道教认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于是老百姓每年初九便自发来到玉皇庙进行祭祀、朝拜,后来逐渐增加了商品买卖、戏剧杂耍等活动,形成了毓璜顶庙会。

蓬莱阁庙会(正月十六)传说,正月十六是海神娘娘生日,蓬莱沿海地区有正月十六请海神娘娘巡游,祈保渔民平安的活动。后来活动内容逐渐丰富,逐渐形成了蓬莱阁庙会,沿袭至今已有900多年。

祭海神

烟台地区除栖霞市外,其余县市区均临海,所以在过年的风俗习惯上,还有明显的海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节日上,就是烟台每年正月十三还有一个祭祀海神的活动,表现北部沿海则是“渔灯节”,南部则是“祭海”。这个节日对于以海为生的渔民来说非常重要。

渔灯节(正月十三)

在烟台过渔灯节的地方主要在开发区山后初旺、芦洋、八角等渔村。节日当天,渔民从各自家里抬着祭品,打着彩旗,一路放着鞭炮,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进行祈福。

祭海神节(正月十三)

该节主要流行于海阳当地。据传每年正月十三日是海龙王的生日,渔民们为了祈求海龙王保佑人船平安,满载而归,就会拿着饽饽、猪头等祭品,到海边或龙王庙前祭祀,以求一帆风顺,年年有余。

花灯会(正月十三?正月十五)

每到春节大街小巷都挂起了大红的西瓜灯,可是在旧时烟台过年却从不挂此灯。旧时烟台受北京的影响较大,很多风俗习惯都与旗人相似。旗人过年挂的是宫灯,烟台也挂宫灯,挂宫灯在旧时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花灯会在烟台地区流传最久远的是莱阳,莱阳豆面灯碗从元宵节花灯、烟火的习俗演变而来,正月十五进行。灯碗最早被做成十二月灯,用来占卜来年十二月的旱、涝情况。

山东省十七地市春节习俗--走进滨州

记得前两天讲过东营的习俗,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山东很多相邻的地市春节习俗上都有着相似的一面,进入新世纪的人们,大抵只知道春节要过除夕、大年初一,很多传统的习俗都已经渐渐的被忘记,殊不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过春节还注重人、动物和农作物的生日。下面说的是上世纪60年代原惠民地区(现滨州及现在惠民县一带)黄河南岸一带村庄过年的情景。

腊八日

一交腊月,过年的气味就浓了。腊八日是春节的“前哨”,这天的早饭是喝“油粉”,现在叫“腊八粥”。其做法:用小米粉炒制后熬成粥,再把炒有粉条、豆腐、白菜的熟菜倒进粥里拌匀后喝,那时能喝上顿“油粉”实在是一种享受。

腊八日前后,一些农户在院子里竖起10米左右高的灯杆,灯杆顶上安上1根1米左右的横杆,横杆两端有铁轴,安上割制好的两个“哨钱”,在风吹拂下哗啦啦地转动,并指示着风向,在灯杆离地面3??4米的地方扎一个松柏圆圈,除夕夜和正月十五、十六晚上再挂上灯笼照明,使整个院子显得亮堂堂的,为节日添上喜庆的色彩。

辞灶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里叫“辞灶”。所谓“辞灶”,就是晚饭后把旧的灶王爷摘下来,换上新的灶王爷,说是给灶王爷换衣裳,并摆上糖瓜(即很黏的黍米糖)、水饺等供品,还给灶王爷骑的马摆上草料和水。传说这一天晚上灶王爷要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个家庭一年来的优劣表现,所以,灶王爷两边的对联是这样写的:“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广带吉祥。”横批:“一家之主”。然后,就把旧灶王爷和香纸一块烧了。

除夕

大年三十的傍晚为除夕。除夕的一项隆重祭奠活动即为“请影”。所谓“请影”,实际是将一个姓氏家族去世先人的花名册挂在家庙正中的墙上,供后人祭拜,并摆上大鱼大肉大鸡以及馍馍、年糕等供品。然后,由本族德高望重的长辈领着一些人敲锣打鼓地到村路口,把祖先请到家庙里和子孙们一块过年。除夕夜,由几位老人和年轻人守夜,陪着祖先一块过年。这一宿放烟花、放鞭炮的人流不断。

除夕的饭食是水饺。饭前,每个门口都要烧香,饭后家家院子里点上灯笼,彻夜不息,照得亮堂堂的。这样做的含义,一是为了进出方便,二是为了预示来年生财。同时,每个门口的地上还放上一根木棍,叫“拦门棍”,寓意是不叫邪气进屋里。还有一些讲究的人把春天晒干的榆钱撒到院子里,初一早起来人家来拜年时,就会说“这家这么多余(榆)钱”之类的吉利话。另外,还要把馍馍和粘糕放到石磨眼里和碾台上,再撒上几把粮食,寓意是来年有粮吃,有饭吃。

除夕之夜,男孩们每人挑着一个纸灯笼到大街上找伙伴玩耍,女孩们拿着手花(也称“迪迪芯”)放,看热闹。成年男子就放鞭炮、放花。一般玩到9点左右才回家。

这天晚上,家中老人的主要活动是包水饺。到9点左右,在外面玩耍的孩子们回来了,老人们也把水饺包好了,水饺里包上铜钱、豆腐或甜枣,每样6枚,预示“六六大顺”。水饺包好了,一家人坐在一起拉年话,老人们教导孩子们过年要注意的一些事情,譬如,年初一要早起,谁家起得早谁家就好,早起来不能大声说话,出屋门的时候要放一个鞭炮,因为一些鬼神也下界过年,以免碰上,说话要说吉利话,水饺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一家人年初一不能吵架,如吵架,一年没有好运气等等。当我们睡觉后,老人们继续守岁,一夜不睡。

大年初一

年初一早上,二三点就开始下水饺,烧火不能拉风箱,都是用冬天晒干了的芝麻秸和棉花柴一类易燃的柴火烧火,煮熟水饺后先到各屋门的香牌上烧上香,在地上摆上供品给老天爷和各路神仙烧纸钱,然后给石磨、石碾和吃水井烧钱粮。

饭后,开始到长辈家叩头拜年。等拜完年,天也明了,小朋友们又兴高采烈地凑到一起玩了,大家比看谁的衣服新,衣服好,比谁家的饺子香,比谁家放得鞭炮多、放得响,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里。

上午10点,全族人集中到家庙里准备“送影”。“送影”,就是把“请影”时请回家过年的祖先送回坟茔里去。长辈用盘子托着烧纸前面走,两边有人搀扶着,后面有人用笸箩抬着香纸,再后面就是锣鼓队和送影的群众,整个大街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头涌动,甚是壮观。在村东头路口,长辈跪在地上烧香,并祷告祖先保佑族人平平安安,钱财旺盛。同时挂在大树上的那两千头的大鞭炮和几十响的土炮也一齐轰响,把“送影”活动推向高潮。

午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那时还不富裕,要不是过年、婚丧嫁娶等大事是没有鱼、肉吃的,而只有这一天,人们才能吃上肉、鱼和馍馍。饭前,照样给各门神上香。

下午的村庄显得比较寂静,因为经过几天的忙活和除夕夜的不眠,大家都比较劳累和疲乏了,吃过晚饭后,大家便早早休息了。

五马日

春节后的第一个小节是“五马日”。“五”音同“午”。“午”在《周易》所说的“十二属”动物中代表“马”,所以有“午马”之说。“五马日”的早饭是吃水饺,在吃水饺前,要给老天爷和各路神仙烧纸、上香和放鞭炮,以祈祷更多的福祉。

十磨日

“十磨日”的早饭也是吃水饺,与“五马日”不同的是,吃水饺前,要给家中的石磨烧纸、上香,以祈祷石磨给人们带来福祉。那时候没有面粉机械,一家人所用的面粉,全部是石磨 磨出来的,人们对它产生敬意也是必然的。在普天同庆之时,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它,要给它上香、烧纸、叩头,以表达人们的敬意。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将春节的喜庆推向高潮,这天,各个村里的表演队伍都很热闹,从白天到晚上,踩高跷、玩龙灯、耍狮子、跑旱船的接连不断,相互进行串村表演。在这天晚上,一些民间艺人还放“艺花”,有起花、瓮花、盘花、转花等不同品种,虽没有现代城市的礼花壮观,但当时的那种热烈场面、看花人的欢乐心情并不比现在的庆典逊色多少。

填仓日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日”,也是春节的“压轴”节日。“填仓日”,顾名思义就是填充仓库,寓意为新的一年粮满仓、柴满院、钱满库。其做法:一个人拿着一张铁锨站立着,把草木灰放到铁锨头上转一圈,把灰撒成一个大圆圈,形似圆形的粮食囤,院子里要打几个这样的“囤”,各屋子里空闲地方也打上小“囤”,院子里“大囤”中间都放上一片瓦,瓦下面分别压着小麦、谷子、豆子等不同品种,有的粮囤还画上梯子,代表粮食囤很高,屋子里“囤”瓦片下面要分别压着钱和各种面食,有的还压着衣料。总之,通过“填仓”,期盼“大囤满、小囤流、一年吃穿不用愁”。

人、动物、农作物的生日

过年,不光人过年,动物、农作物也要过年。如何过呢?这里的百姓把从初一到十五的每一天都赋予人、动物和农作物的生日来纪念,其内容:一鸡,二狗,三猫,四鼠,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棉花,十二瓜,十三好天收豆荚,十四晴天收芝麻,十五收了灯,全年五谷丰。在这15天中,凡是过生日的人、动物和农作物,都不能伤害他(它)。同时,还要注意观天,即哪一天晴天,就预示着相对应的物种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