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黑板报要求、内容

2021-08-11 01:54:22华夏高考网
 国庆节黑板报要求

1.通俗化、口语化

黑板报主要是办给群众看的,有广泛的群众性。所以,黑板报的内容和文字,都必须通俗易懂,使识字不多的人也能看懂,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这才能达到办报的目的,起到宣传的效果。

语言和文字,是表达我们思想感情的工具。文章能否写得通俗易懂,也是检验作者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的重要标志。要使黑板报通俗,最基本的是文字口语化。

但是口语并不全等于方言土语。黑板报虽然是办给本单位、本地区的群众看的,文中口语多些是可以的,但那些过土的外地人看不懂的语言,也不宜写成文字,登在黑板上。特别是那些不健康、不文明、不准确、不规划的方言土语,应该改造或不用,决不能去宣传它。

2.具体生动

黑板报的内容,主要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群众中发生的事,大都是生动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有头有尾的,只要认真搜集、整理,就能用黑板报去教育群众。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概念,是黑板报最忌讳的。

3.短小活泼

由于黑板报和墙报的篇幅有限,容量不大,所以文章必须短小。但短小不能失去活泼,否则会干巴巴的,没有生气。

向荣网阅读配图

二、黑板报的写法国庆节黑板报

1.可用标题代替导语

用标题代替导语,可以压缩文章篇幅。新闻导语,是在新闻的开头用简要的文字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以此引起读者的注意。而黑板报文章的标题不仅要使读者看了感到非看不可,而且还要起到导语的作用,所以要求在制作黑板报标题时,还要考虑到它的准确性和分寸。

2.可化整为零,独立成篇

对于介绍新技术、新成就、新经验等等之类的文章,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从不同角度专题写文,独立成章,详尽介绍,使之互相配合,既吸引读者,又增强了宣传效果。

3.突出主旨,舍弃一般国庆节黑板报

黑板报的文体应该抓住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主旨,以一当十,择重去轻,使文章简练。如果不能忍痛割爱,必须会使文章拖泥带水,愈写愈长,不能很好地起到宣传作用。

4.形式多样

黑板报文字的体裁多为新闻报导、评论文章,文艺作品也占有一定比例。

总之,黑板报内容涉及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举凡国内外大事、本队本村或本校本班的活动、各类实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各种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无所不包,这样,就必须导致黑板报稿件的形式多样化。黑板报文章的体裁不拘一格,消息、通讯、短评、杂谈、诗歌、散文、知识题、竞赛题以及歌曲词谱等等,都可在黑板报上找到一席之地

语言和文字,是表达我们思想感情的工具。文章能否写得通俗易懂,也是检验作者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的重要标志。要使黑板报通俗,最基本的是文字口语化。

但是口语并不全等于方言土语。黑板报虽然是办给本单位、本地区的群众看的,文中口语多些是可以的,但那些过土的外地人看不懂的语言,也不宜写成文字,登在黑板上。特别是那些不健康、不文明、不准确、不规划的方言土语,应该改造或不用,决不能去宣传它。

国庆节黑板报内容: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左图为**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国的国庆节。

国庆节是中国的法定假日。国庆期间,中国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国庆节的来历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 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该法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旗的诞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并于当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征稿启事。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初选委员会将收到的3012幅图案选了38幅印发全体代表讨论。经全体代表分组讨论后,9月25日晚**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关于国旗的问题,**指出,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全体代表通过决议,选定了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决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更换国旗旗杆

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旗杆曾更换过一次。

第一根国旗旗杆是1949年开国大典毛*升旗时用的那根旗杆,高22米。

1991年5月1日重新修建了国旗旗杆,高度达32.6米。更换旗杆基于两种考虑,一是已站立了42年的国旗旗杆确实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大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和毛*纪念堂修建起来了,旗杆的高度已明显显低,与之不相衬。

改建后的国旗杆基座颇有讲究,共分为三层:内层四周是高80厘米的汉白玉栏杆,东西两边各有2米宽的出入通道;第二层是环绕基座的2米多宽的赭色花岗岩带,象征“人民江山万代红”;第三层是5米宽的绿化带,四季常青,象征*祖国欣欣向荣。国旗基座四周是用56个黄色铜墩连成的护栏,象征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团结在国旗下。

升降国旗

1990年通过的《国旗法》规定:升旗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为此,国旗卫士们在降国旗时,练就了过硬的收旗动作:当国旗在2分07秒的时间内降到国旗杆底座时,一名战士迅速用双手将国旗托住,而后另一名战士将旗面均匀地打成折叠状,此动作精确在13至15把之间。

更换国旗

1990年通过的《国旗法》规定: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为确保国旗的圣洁和完整,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换一面。每逢重大节日,必须更换新国旗。即使国旗不受损,悬挂的最长时间也不能超过10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并于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徽的诞生

1949年6月16日,*主持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6个工作小组。第6小组的任务是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马叙伦,副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任组长

1949年7月10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拟就《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徽设计提出要求:“(甲)中国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9月25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会议,协商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国徽应征图稿都不满意。*最后说: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原小组还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9月27日召开的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国歌4个决议案。大会*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收到了政协的邀请,分别组成了由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领导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和以美术家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展开设计竞赛。

1950年6月20日,国徽审查小组召开会议,最后一次评审清华大学营建系与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提出的方案,最终确定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师设计的国徽方案中选,并送政协大会表决。此后又根据*总理的意见,改进了国徽的稻穗细部形象。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主持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的报告和所拟定的国徽图案。9月20日,**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下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把制作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床厂。1951年5月1日,由沈阳第一机床厂青年工人焦百顺、裴庆江、朱风仪等铸造出的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国歌的诞生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人民政协开会商讨国歌。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委员力荐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当即表示支持他们的意见。但有人认为新中国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了,主张改词。*发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这句话,让我们耳边警钟长鸣。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聂耳(1912-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田汉在写完这部电影故事以后,便遭反动派逮捕,主题歌词是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箔衬纸上。聂耳主动拿去歌词,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谱初稿,到日本后不久,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文革”中,由于田汉被打倒,歌词不让唱了,《国歌》只能由乐队演奏。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义勇军进行曲》新词。改定国歌歌词后,各方面对此一直有不同意见,要求恢复国歌原来的歌词。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相关内容:2014迎国庆65周年学生手抄报版面设计边框图案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