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作文
2021-11-23 01:23:12华夏高考网陇海大院事迹: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2008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关注。 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陇海大院颁奖词: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
秦皇岛“同桌妈妈”陶艳波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陪孩子河北工大求学,大爱母亲为失聪儿子当耳朵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在中央电视台今天举行的“感动中国”度人物颁奖晚会上,48岁的“同桌妈妈”陶艳波获评“感动中国”度人物。 1991年,老家黑龙江的陶艳波大学毕业分配到秦皇岛北戴河一家疗养院工作,并很快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1993年,一场高烧让陶艳波8个月的儿子杨乃斌因耳膜出血失去了听力。为了教会儿子说话,陶艳波毅然辞职专程跑到北京学习唇语。在陶艳波的不懈努力下,小乃斌在5岁生日时,忽然抬起头喊出一声“妈”。这更坚定了陶艳波的信心:儿子能说话,将来也能像其他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图文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