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范文

2021-08-29 01:58:29华夏高考网

最新《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范文一

近期,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号称“史上尺度最大反腐片”,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点击率排行占据各大排行榜前列。该剧旨在能让人们看到人性的温暖、信仰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为防腐提供警戒。

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的荧屏上,并不缺少各种偶像剧、穿越剧、宫廷剧,真正缺少的是写实剧,而《人民的名义》就是一部写实剧。在满屏尽是浮夸的当下,《人民的名义》是一股清流,显得有些标新立异,自然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具体来说,这部电视剧既做到了尊重现实,也做到了追求艺术。理想的文艺作品,人们真正希望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既有现实又有艺术。一部作品被认可,未必需要有现实性,但一定要有艺术性,需要通过自身艺术魅力,去打动和感动受众。反腐剧一旦播出,就再也不是单纯的价值输出了,而必须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选择接受。这就是艺术性的问题,作品需要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民的名义》正是一部有艺术性的作品。剧中共有三条线索:一是办案,揭露腐败对人民的伤害;二是官员,展现被卷进腐败案的官员间的斗争;三是百姓,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背景下的种种遭遇。三条线反映了现实生活,加深了该剧的深度。正如导演所说,“没有人天生是贪官,人都有两面性和复杂性,是什么样的欲望、契机、事件促使他们走向了深渊,这是我想去探讨的。”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文化市场出现了只要艺术性不要现实性的倾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盲目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忽略节目内容的真实性,误导了广大电视观众,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人民的名义》以其神形兼具的姿态出现,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交错融合。告诉我们,市场永远都存在高层次的作品需求,只有做到了艺术与写实的表达,作品方能广为流传。

最新《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范文二

反腐倡廉为主题的电视剧很是配合十八大以来的政治形势。《人民的名义》,不用看内容就是一部标准的弘扬主旋律之作,宣扬的肯定是政治主流意识。一般来说,此类的电视剧很少被关注,最多在评选“五个一”工程奖的时候露一下脸就销声匿迹了。

但《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却完全相反,激起我的探究之心。狠狠心、熬熬夜,一口气赶上追剧大部队,深思之,豁然开朗。首先,老戏骨们演技炸裂,比如侯勇,比如吴刚,吊打新近小鲜肉网红演员,很有代入感;情结递进很有层次性,比如赵处长从淡定吃炸酱面到痛哭流涕,悬念设置别出心裁,比如是谁打电话指使丁义珍逃跑,具备很强的观赏性;观众对清宫戏和手撕鬼子审美疲劳,对当下权力运作及“官斗”的神秘性和贪官腐败有与生俱来的窥视欲望,反腐主题更是戳中了各个阶层的精神G点,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和话题性。所以呀,播出以来,《人民的名义》引爆全民追剧热情,渐成街谈巷议之势,几乎霸占了酒局饭桌的闲聊话题,刷屏了微信朋友圈。

周末,一个哥们兼同学(某直辖市局委公务员)来郑办事,我们几个河南土著组织饭局,以尽地主之谊。鱼找鱼,虾找虾,果然,一圈人都在体制内工作。酒还没过三巡,就开始说起了《人民的名义》,我暗自窃喜,幸好刚刚追上,否则只能聆听了。为大家方便起见,讨论过程不表,简略整理一下,先趁热乎给各位端上来。

作为公务员,都感慨颇深。赵德汉处长最令人深思,人民的儿子,在55集电视剧的第二集就“挂”了,早早领了盒饭,剩下基本都是官二代在表演。那么多钱,一分钱也不敢花,住在老旧的小房子里,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一碗炸酱面就对付了晚饭,给老母亲才每月300块钱。想象一下呀,夜深人静,咱们的赵处长,偷偷溜进自家别墅,打开冰箱,看着钱墙,品着一杯普洱或金骏眉(吃炸酱面的人一般适合发酵茶,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暗自发呆傻笑,实在是别有一番意味。太监娶了一群美女,不能有所作为,那是资源浪费,心有余而力不足,徒增难受。赵处长呢,这时候,心里比太监还憋闷,他就是火力超配,也是按兵不动,再多的钱不敢花一分,也得回去吃炸酱面。这是什么滋味,这又是何种定力,我们这些凡人是没有机会体验一把了。最后,为国家存钱,为人民聚富,顺带把自己还有家人给搭进去了,亏大发了呀。

写到此处,想起另外一件小事。我们村东头有一枣园,每年5月份左右,主人都会在根部把枣树皮砍掉(术语叫开甲),是为了防止树冠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向根部输送,从而多结果实,但枣树的根部却越来越粗壮越肿大,形成十分丑陋的瘤状。究其原因,就是根部虽受到伤害,一旦有机会就汲取营养物质,哪怕超出正常生长的需要,从而形成一种过度补偿机制。就像一颗枣树,赵处长祖辈农民,世代土里刨食,尤其是他那一代人,物质过度贫乏的记忆可能是笼罩其一生的阴影。赵处长们一旦手秉印章,权力在握,在内心深处很容易启动过度补偿机制,2亿多的财富显然超出吃炸酱面、骑自行车的需要嘛!如果说,枣树开甲形成根部肿胀,是一种健康的畸形,那么赵处长纯粹就是一种病,得治!

作为农民的儿子能做到国家部委手握项目审批权的处长,赵德汉自己深知其中艰难和不易,不敢暴露自己,否则身败名裂,真要向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一样把牢底坐穿了,所以只能深深隐藏,财不外露,锦衣夜行,亿万富翁也只能吃完炸酱面,脚蹬自行车招摇过闹市。其实作为一个处长,也分到了房改房,以车代步或者改善一下生活,也不无可厚非,但赵德汉为何要以苦行僧的姿态近乎自虐呢?除了现实原因外,还有一个心理层面的问题。

记得好像是弗洛伊德说过,成人脸上的忧郁都是幼年时期的伤疤,幼年时期的经历对人一生影响真是太大了。听一位朋友说,他们刚调任的主管副厅长到某省辖市调研,那时候还没有“八项规定”,饭局结束时,饭菜剩下很多,众目睽睽之下,这位副厅长说太浪费了,就把剩下的几个小杂面窝窝头塞进自己口袋,对方接待人员十分尴尬。朋友分析说,这位副厅长对接待方铺张浪费行为很是反感,又不好言明,坏了官场规矩,就以这种方式提醒暗示一下。但我认为,这种方式比直接说更让对方难堪,最有可能的就是这位副厅长与赵德汉处长一样农民出身,饥饿的感觉使他终生难忘,当年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杂粮窝窝头能够救活或者真的救活了他的或者父母的性命,他对大鱼大肉的浪费可以视而不见,但不允许浪费一个小小的杂粮窝窝头。但我老家一叔就因为当年靠红薯等杂粮救过命,现在只吃白馒头,说红薯吃了烧心,可能真是当年吃太多红薯而落下胃病,更可能是吃红薯让他想起早年痛苦不堪的生活。类似的苦难经历,却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习惯。想想也符合情理,就像在父母棍棒敲打下长大的孩子做了父母以后,也许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迷恋不打不成才,辣手摧残祖国的花朵;也许他们体会到了孩子的痛苦,对孩子过度娇惯,疏于管教,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都是一个原因的结果。

再看赵德汉处长,穷怕了导致他过度追求财富,以满足内心深处的病态需求,又因害怕暴露和苦难后遗症,过分压抑自己,守着金山银山,过着近似贫民生活。他是痛苦的,内心和精神是撕裂的,令人愤慨之余,还有一丝怜悯。不过,我倒是佩服他的定力和心理素质,具备了优秀地下党员的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