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感想4篇精华篇

2021-05-26 02:09:19华夏高考网

由最高检影视中心牵头制作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已经开播,此剧由作家周梅森编剧,张丰毅、陆毅等组成明星阵容,但其真正的号召力恐怕还在于“反腐”。反腐题材广受欢迎,这其实早在10多年前的反腐剧热潮中就得到了证明。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感想,欢迎阅读!

篇一: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感想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很给力,值得一看。清明假期干脆哪儿都没去,就在家看起了这部电视剧,抱着试试看的心里看了一下,居然没忍住一口气看完了更新过的前12集。这么样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绩,契合了人民群众的期盼。难怪一经播放,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

剧中其中一个情节给我的感受最深,那就是老革命陈岩石亲赴省委常委会,讲了一堂名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特权”》的特殊党课??1945年,他火线入党,申请背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这个共产党人“特权”,申请入党享受“特权”的目的竟然是为了背炸药包,而且只有共产党员才有这一资格和“特权”。陈老在介绍中还提到在炸毁敌人碉堡过程中牺牲的党龄仅有一天的年仅15岁的同志,恐怕是我党历史上党龄最短的党员了。当看到这里时,内心触动很大,眼眶禁不住地湿润起来。

这堂特殊的党课,让我再次想起了入党时在党旗下的诤诤誓言:“……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要牢记入党之初向人民群众做出的承诺,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做到在任何时候都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事业。尤其是要想做一名合格的纪检监察干部,更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忘初心,履职尽责,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听党话,跟党走。决不能像那些被查处的纪检监察干部一样,由于自己的私心杂念,而被欲望带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成为人民的敌人。

当看到剧中检察院反贪局的各位检察官为了核对一些数据,而忘我的工作时,一种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由然而生。作为基层的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所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弘扬的是正义的力量;我们工作的目的是惩前毖后、是治病救人,我们应以此为荣,以此为傲,不忘初心,坚定前行,在纪检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二: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感想

近日,一部《人民的名义》连续剧在《湖南卫视》热播。利用休息时间,如饥似渴的跟着播放进度观看。据初步了解,此剧大受各方喜爱。无论年长的,还是处在豆蔻年华的,都十分喜欢观之,下面谈谈我自己的感想。

感想一:小官巨贪:该剧以最高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候亮平查处某部委项目处长赵德汉拉开序幕。折射出为什么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是小官也可以巨贪。一个处长,日常生活中处处看到的是一副廉洁的形象,处处说的是满嘴的农民的儿子,穷怕了,吃的是简单的杂酱面。住处人民币做墙,放冰箱、铺床。共计2亿3千9百95万元。因此,我们要时刻做到廉洁自律,谨防糖衣炮弹的侵蚀,时刻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感想二:党员本色:“空降”过来的省委书记沙瑞金,上任即开展调研,了解汉东省情,掌握第一手情况。不信口开河,避免乱决策。调研期间发生了“一一六”事件,为整顿汉东省干部队伍,在省委常委会上,请来已经退休的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陈岩石宣贯党的优良传统。战争年代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是什么权利?入党就是可以扛炸药包炸碉堡,打鬼子。虚报年龄就是为了入党,为了扛炸药。讲到一天的党员时,陈老动情的流下了泪水,观看的我,也感动的双眼婆娑。作为和平年代,特别是作为施工企业基层的一名党员,对照战争时期的党员,我们应该多流汗、多做贡献、多出力!要体现党员不一样的风格。

感想三:团队建设:剧情中,“空降”下来的汉东省委书记沙瑞金,面对“一一六”事件和京州市副市长兼开发区书记丁义珍外逃海外,面对上任书记留下的所谓“秘书派”、“政法大学派”,依然保持一颗清醒的政治头脑。他的做法是:一是新官正确理旧事;二是对待有问题的干部,暂缓提拔,不搞“带病提拔”。团队有大有小,但管理的要素,却差不多。回想以往,也曾经身在一个流传“派系”众多的团体,流传也好、谣言也罢,结果是大家众志成城、戮力同心,将一个项目打造的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出了人才、亮了品牌。

篇三: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感想

最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可谓开启全民热播,不仅深得中国网友的喜爱,连外媒都纷纷被圈粉,BBC为这部剧还做了专题报道和配有英文字幕翻译呢。朋友圈刷屏模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度和热烈的讨论。收视率一路领跑,都快破4亿了。甚至你要是没看过几集,不知道几个精彩桥段,简直没办法跟同事朋友聊天了。

很多网友都说这是一部尺度空前绝后的反腐剧,开篇就将一个“小官巨贪”搬上荧幕,侯勇将塑照的两面人生的官员的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一整墙的钞票,花式点钞震撼了观众!接着是“汉大帮”,……等将官场的百态和腐败展现的……

不过,笔者却从中嗅到了该剧无法避免的中国政治生态的硬伤,“一句,当前中国政治的生态就是一把手拥有绝对的权力”这句话不是为了博得观众眼球,而是确实如此。剧中也不可避免的流露出来。比如在强行拆迁大风厂的第二天,因为沙书记的一个电话,李大康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的转变。沙书记一句指示就可以让工人将象征着法律的封条撕掉?封条既然是法院贴上去的,再怎么说,沙书记也应该走司法程序由法院来撕掉才对吧?一个细节就透露出了“青天老爷式”的痕迹,动辄给人一种“人治大于法治”的思维。再比如,此剧一开始,省检察院要将外逃的副市长丁义珍拘起来,市委书记李达康却态度强硬地坚持夺回办案权,原因是怕吓跑开发商,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检察长的力争“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

一句话道出反腐的要依法来办,更让笔者听出了这样一层深意,法治观念要深入人心的关键还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如果权力的掌权者还是凡事用人治思维来思考,那么中国的法治进程便越发艰难。依法治国的核心关键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的历程,只有将权力,将反腐制度化,法制化,才可能最终去人治,而从法治。

因此,代表本剧正面形象的,积极改革的达康书记和爱民如子的沙瑞金书记都是该剧力图歌颂美化的亮点,也正因为如此,这也可能是该剧最大的遗憾,其透露出的一把手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的这种包青天式的价值观也许比腐败本身更值得反思。要知道,我们伸张正义不是靠,也不可能仅仅靠一两个正义的官员就能够完全撑起中国这么大的一片天。

毕竟还有很多官员们看不到的地方呢? 因此,笔者认为人民法律意识的普遍崛起和自发的公民权利的合理伸张,配以有效的权力监督,约束机制,和健全的法制,这些才是彻底根除腐败土壤的长效。

篇四: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感想

近日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讨论热点,剧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捉摸的人心、环环相扣的剧情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而且《人民的名义》是最高检政治部牵头,结合十八大以来真实的反腐案例,淋漓尽致地把神秘的反腐工作搬到荧屏、展现给老百姓。一方面让大家了解到反腐工作的真实一面,一方面展现出国家对于反腐的决心与力度,敢于对贪污腐败说不、敢于对贪污腐败亮剑!

剧中一官员不坐车爱骑自行车,不住豪宅蜗居在筒子楼,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咋眼一看绝对是廉洁自律的榜样。可实际上这位官员拥有一幢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只能看不能花的现金,2.3亿元钱更是堆砌出一堵墙,这不是钱,而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样的画面给人以视觉冲击,更让人震惊。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反贪干警,在观看了《人民的名义》之后,联系实际,自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的*在事关生存发展的巨大考验面前不含糊、出重拳,中央反腐决心和意志空前彰显。腐败的毒瘤不除,发展就无法全方位步入正轨,在这个意义上,反腐败斗争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白恩培、周本顺及李春城的落马,敲响了反腐倡廉的警钟。无论你是手握重权,还是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农村基层干部,“老虎”“苍蝇”一起打,让腐败分子没有任何藏身之地,“打虎拍蝇”火力全开以及“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让有腐必反、有贪必惩成为社会共识。

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一笔人心向背的账。反腐倡廉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基层反贪干警,不仅要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时刻坚守,毫不放松,更要狠抓、重治,不负党和国家的培养,不负人名群众的期望,让贪腐分子无地藏身,做到不敢伸手,伸手必被抓的高压态势,还政治上的风清气正,还百姓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