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汇总 四篇

2021-04-03 17:48:35华夏高考网

1.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深夜掩卷,感慨良多,耳边响彻着哈桑忠诚热烈的誓言,那个圆脸兔唇少年坚定清澈的眼神深深雕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让人忍不住为之心痛。《追风筝的人》无疑是一本震撼心灵的小说。

作者用淡柔的文字细腻地勾勒了发生在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儿子哈桑之间关乎家庭与友谊、忠诚与背叛、爱与救赎的故事。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为了捍卫阿米尔的风筝与荣誉而被小伙伴中的异端分子强暴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懦弱地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流泪不敢挺身相助。之后,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惭愧和痛苦不已,因为无法面对哈桑甚至不惜栽赃,赶走了哈桑和他的父亲。后来,因为恐怖分子对阿富汗的占领,阿米尔和他父亲一同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经受着内心的煎熬,因自己的懦弱背叛好友的煎熬。为了赎罪,他不顾危险,毅然前往战乱中的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之旅。

历尽波折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民不聊生,同时也得知了为捍卫阿米尔家宅子而葬送生命的哈桑的死讯。忠诚一生的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一场救赎再次开始。阿米尔不惜豁出性命从强大的敌人手里救回了索拉博,也追回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书中故事诠释的不仅仅是亲情和友情,当中还蕴含着许多直指人心的情感,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助,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或许,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的心绪吧。

我想,正直、善良、诚实和内心的宁静与无愧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只值得永生追逐与珍爱的风筝!

2.《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情、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阿米尔的父亲在当地很有声望,也是阿米尔小时候崇拜的对象,而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则是其父亲从小的玩伴,同样,阿里的儿子哈桑从小就是阿米尔的好伙伴。然而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却有生来不可弥补的裂痕,尽管阿米尔还是个孩子,在他心中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种族观念,“我从来没有认为我和哈桑是朋友”,尽管阿米尔一没事就会找哈桑玩,尽管哈桑为了去追原本属于阿米尔的风筝不惜付出一切,然而“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拉扎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之所以每次哈桑为他付出后尽管心存愧疚,但总是设法得到了自我宽恕和自我原谅。

在阿米尔和哈桑身上反映出阿富汗两派斗争的现状,阿米尔从小生活在阿富汗社会的大环境中,即便他并不知道种族斗争的根源所在,在大环境的感染下他总是有意隐瞒与一个哈扎拉孩子玩耍的事实,尽管他们情同手足。相比之下,身为仆人的哈桑却对种族歧视不以为然,无私地对自己的主人朋友好,即便阿米尔提出让哈桑吃土的假设后,哈桑迟疑了一下,眼睛看着阿米尔信誓旦旦的说:“如果你真的命令我那样做的话,我会吃的。”哈桑不管阿米尔怎样对待他,他一如既往尽着自己仆人的责任,哈桑出生后叫出的第一个人名不是“妈妈”或“爸爸”,而是“阿米尔”,这意味着一生中他将阿米尔当作自己父母般重要看待。

然而命运弄人,在阿米尔随父亲移居美国,父亲逝世后不久,阿米尔在几十年后接到了父亲朋友拉辛汉的电话,告诉他哈桑其实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这犹如晴天霹雳,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轰然倒塌,更加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曾亲手将自己的兄弟赶出家门,现在生死未卜,“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句话如鱼钩般勾起了自己对哈桑做出的种种不对,也刺痛着阿米尔的心。终于,阿米尔在亲情的引导下做出了行动,不再只是自我宽恕,而是自我救赎。

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经死去,阿米尔找到哈桑的孩子,却被塔利班毒打,在剧痛难忍时,阿米尔笑了,“我大笑,因为我知道,在我大脑深处某个隐蔽的角落,我一直期待这样的事情”,终于可以偿还自己的罪过,“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阿米尔瞬间明白,有着不光彩过去的不仅仅自己一个,自己的未婚妻、自己置若神明的父亲,与自己不同的是,妻子在结婚前将自己的过去坦诚说出,父亲用尽一生在做善事,就是为了赎罪,只有自己,选择沉默,将罪恶感压在心底,毫无作为地折磨着自己。与其压在心底,让记忆像梦魇般时时发作,不如抬起胸膛,勇敢原谅,给自己机会去弥补生命的缺口。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原本哈桑对阿米尔忠诚的表白多年之后经阿米尔口对侄子说出,多年之后同一场景的呈现,只是角色的反转,多年前哈桑追风筝时阿米尔犯下了不可原谅的过错,多年后阿米尔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救赎。

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第一次看这本书已经是我初中的时候,转眼已是大一即将转入大二的时候,我又借着读书小组读书分享的机会把这本书重温了一次。

这本书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的处女作,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善于将别人的风筝割断,他的朋友哈桑则善于去追风筝。阿米尔善与写作,却充满懦弱与欺骗,哈桑诚实善良,勇敢,正直无私。两人成为鲜明对比。

然而坏人本性也是好的,他们只是缺乏一个把他们引向善的指明灯。就拿阿米尔来说,当拉辛汗好说歹说让他“重新做人”,他严词拒绝,当拉辛汗亮出底牌告诉他,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他才决定去找哈桑的遗子。

在现在这个充满铜臭味儿的时代,坏人虽然存在,但若追根起源,大多数本性不恶,只是童年或者后成年时期缺乏引导罢了。还记得这个故事吗?一个大盗在被刽子手押向断头台的时候,他请求见他母亲最后一面,要求吮吸最后一次的母乳,他的母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最后这个大盗咬断了他母亲的乳头,一旁的人都很诧异,把他拉开。这个大盗临死前对他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若不是你不阻止我之前无数次的小偷小摸,我也不至于落得如此田地。”

这里的大盗就是阿米尔的翻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阿米尔,“复旦投毒事件”,“我的爸爸叫李刚”,“小悦悦事件”等等都是善与恶真实的写照。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又如何引导恶人往从善之路走呢?

我想教育应该是重中之重。谈及教育,老师和教育模式又是一大关键。现如今的应试教育都比较重效率、重结果,不注重质量、过程。因此,大多数的小孩思想发育还不完全,整天都埋入题海,缺乏素质教育。曾经我在某个书城等待开门,碰见几个小学生,年纪虽小,却已满口脏话,说着一些与他们年龄大相径庭的话,令我很是诧异。或许真的是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也快速“成长”了吧。

老师是教育的启蒙者,但是家长却是除了老师能和孩子呆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现如今,家长们都忙于赚钱,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导致有些孩子性情冷淡,有的又是双重性格,自己却仍无法发现这一问题的导火索。若有那天真出了事故,那才追悔莫及呢。

除了老师和家长以外,社会也应当扮好引路人的角色。政府、企业也都应该大力支持,多加重视人格的培养。放慢我们生活的节奏,细化我们的优点和不足,多多赞美和激励“哈桑”,多多关注“阿米尔”,找出他的问题所在,一一攻破,这样才能建设更好的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营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4.《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中两个主人公哈桑和阿米尔是童年一起吃同一奶长大的,两人在一起玩,哈桑认为阿米尔是他永远的朋友,但阿米尔从没有把哈桑当成朋友。因为他们有着等级。阿米尔是少爷,哈桑是他们家仆人阿里的孩子。可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哈桑却受到了阿米尔父亲的真心对待,给阿米尔买什么哈桑也一起会有什么,哈桑什么都不缺。这让阿米尔内心非常难过,所以他才有了撵走哈桑的心理。他把自己的手表藏在哈桑的褥席底下,来污蔑哈桑,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哈桑竟然承认是他偷得。而且从那一天起,阿里准备带哈桑离开。虽然阿米尔的父亲再三挽留,但他们主意已定。

读到这里,我流下了眼泪,为哈桑的善良,为哈桑的永远为阿米尔着想,曾经哈桑为阿米尔来保驾护航,让阿瑟夫痛恨在心,他觉得值;曾经他为阿米尔追风筝追到一处角落,痛挨阿瑟夫的毒打,他觉得值,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可是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却从没有把哈桑当朋友,有人和他玩的时候,他不叫哈桑参加;没人玩的时候,才去和他在一起。阿米尔受气的时候,哈桑为他独当一面,可是当哈桑面临危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逃离。他现在又设计出这样的陷阱来让哈桑跳,哈桑从容地跳,他有时用石榴使劲痛打哈桑,可是哈桑从没有还手。就这样,默默地,哈桑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

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当他们都成为成年人。阿米尔知道了父亲的罪过。也为自己的罪过而产生救赎的心理。原来哈桑与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的父亲之所以一再地建恤孤院,行善事,就是在救赎自己,而成年的阿米尔也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路。阿富汗发生战争,人们民不聊生,有许多让人痛彻心扉的事,有的人为了吃饭,竟然出卖自己的腿,施政者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石头砸死人。阿富汗的孩子缺少父亲,是战争夺取了一切幸福。当然哈桑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孩子索拉博。阿米尔选择去救索拉博,在那一天,他被打得体无完肤,终于救出了索拉博。他把索拉博带回美国过幸福的生活。可是索拉博却变得抑郁,没有言语。最终故事的结尾,已是成年人的阿米尔为索拉博??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哪怕只是为了看到他的不易发觉的一丝微笑,结尾的文字很美,春天总要先融化冬天的第一片雪花。阿米尔的坚持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想到他当孩子的时候犯下的错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他还是个孩子!

谁也会犯错,可贵的是有的人能够反省,并从此多做好事。每一个人都不完美。但每个人在成年之后要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

读《追风筝的人》我感到了一种极为可贵的忠诚善良,那是哈桑带给我的。自始至终哈桑都以最完美的品质出现,虽然他并不完美,但他总是带给别人完美的生活。

读《追风筝的人》我感到了一种极为可贵的勇敢,那是阿米尔的父亲带给我的。在发生战争出逃之时,守门之人提出非分的占有别人妻子的想法,他父亲挺身而出,保住了那位妻子。他说:哪怕挨一千颗子弹我也要站出来,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这样的丑事发生。世间如果多一些这样的为正义站出来的人,坏人将无处生根。

读《追风筝的人》我读到了等待的美丽。那是小说的结尾告诉我的。索拉博说,有些事情就像酸苹果,是需要等待才能带来幸福的,多么美丽的比喻。而最后阿米尔的改变,也让我感动。为索拉博他付出了很多,其实最终也是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他要付出全心的努力来融化第一片雪花。

小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它让我们了解了阿富汗发生战争的那段残酷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那里的观念,那里的习惯传统,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矛盾,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深刻地体会自我救赎的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