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中国第四集解说词及观后感:伟大转折

2021-03-27 04:06:10华夏高考网

筑梦中国第四集解说词及观后感:伟大转折

【*同期声】

中国只要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解说】这是*的声音,他重新激发起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梦想的创造活力,引领着中国走上*的正确道路。深圳莲花山公园,*的青铜雕像以大步前行的姿态矗立在山顶广场。这正是人们心中的*形象,既勇于探索,又实事求是。这座青铜雕像不仅寄托着中国人民对这位老人的敬仰和感激,更是纪念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第四集伟大转折

【解说】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举国欢庆之时,人们也开始思索中国的未来。

1977年7月30日晚,*出现在了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决赛的看台上。八万观众自发起立,长时间鼓掌,这是*再次复出后的一次轻松亮相。那一刻,中外媒体的镜头对准了*,也对准了欢腾的人群。日本共同社的消息说,欢呼的人们或许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命运将和这位容光焕发的老人紧紧连在一起。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的党政军领导职务。然而,摆在*面前的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当时的世界正孕育着新的变化。在美国,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亚洲,日本扶摇直上,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而靠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实现了经济腾飞的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成为亚洲新兴的发达经济体,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而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内乱,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还有两亿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正期待着一次转折性的重新出发。

【解说】1977年10月21日,*复出还不到三个月,几百万青年,或在下乡地,或在厂矿,或在家中,都通过媒体得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以恢复高考为开端,一个国家的前途仿佛在一夜之间被重新点亮。那一年,五百七十万青年走进了考场,尽管最终只有不到三十万人得偿所愿,但是它却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那一年,数学家陈景润成为全民皆知的人物,知识的价值重新得到尊重。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六千多人参加的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庄重地为知识分子正名。

【*同期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发展我国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解说】毫无疑问,这个春天成了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的春天。

【采访】张树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广大的干部群众都感觉到春天来了,希望我们的国家尽快地发展起来,大家欢欣鼓舞准备大干一场。但是“两个凡是”的思潮给大家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欢喜之余又出现了一种迷茫,严重地影响了这种拨乱反正的进程。当时也有一些人主张走西方国家的道路,所以在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

【解说】社会之变,思想先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禁锢,在全国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声。

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为此他写下了四百字的提纲。这三张十六开的白纸,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同期声】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就会被葬送。

【解说】这个讲话,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它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是顺应时代,更是符合中国人民心愿的。

【解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开始从组织路线上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全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在北京为彭德怀、陶铸举行追悼大会,为他们恢复名誉。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平反冤假错案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抚平了很多人的心灵创伤,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营造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解说】就在三中全会召开的那个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位农民,签订了一份瞒上不瞒下的包干保证书,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它毋庸置疑地证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还是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建议中央,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会后,*对习仲勋说,改革需要一个突破口,一块试验场,就叫特区。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解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的历史新时期。神州大地,犹如万物复苏般生机勃发。

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序进行,*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全新姿态吸引了全世界重新审视的目光。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跨越太平洋的行程,为两国关系奠定了新的合作基础。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成立,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一个全新、自信、渴望学习和交流的中国出现在世人面前。

【解说】1982年9月1日至1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开幕词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的新命题。

【*同期声】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解说】继*思想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二次飞跃,结出了新的理论成果??*理论。*创立的建设有*的理论,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新路,开启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发展奇迹。

1984年,深圳,工农业总产值四年里增长了十倍,一个现代化城市已初见轮廓。但旧有的思维框架,仍残存在一些人的头脑。赞叹和质疑,同时围绕在经济特区的周围。面对种种议论,*决定到南方视察。1984年1月24日到26日,他在深圳考察了两天。对于深圳的发展他没有当场评价,便乘船来到珠海。考察后,他写下了“珠海特区好”的题词。而身处舆论漩涡的深圳,惴惴不安的等待着他的态度。三天后,*提笔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句话,让深圳和所有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人深受鼓舞。2月9日,他又在考察厦门时写下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解说】迷雾驱散,前路坦然。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思想的解放带来了实践的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闸门逐步打开,一个个围绕着市场而生、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诞生了。继四个经济特区后,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第一家破产企业出现了,承包、租赁、股份制等改革,让企业的活力不断增强。在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路途上,中国人展露出步步为营的稳健,也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

【解说】这是一张让世界惊叹的照片。1985年6月4日,北京京西宾馆内,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正在召开。中央**在讲话中,郑重地伸出了一根手指,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军一百万,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

【解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全球。美国和欧洲以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把科技战略计划瞄准了二十一世纪。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对此*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国家随后决定实施发展高新技术的“八六三”计划,让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紧紧跟上了世界发展潮流,这个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大度和可亲。

【解说】改革开放也为中国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统一问题创造了条件。

1982年9月22日,一架英国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舱门打开,一位女性走下舷梯,她就是当时以其强硬、干练的领导风格被称为政坛“铁娘子”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她曾在回忆录中记录了她这次访华的目的:“我们想要的,是在1997年后英国人能够继续治理香港。”为此,英国人经过了整整三年的准备。

这是一场被称作硬碰硬的谈话,中方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坚持立场,毫不让步。

【*同期声】

我跟她说的,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是说1997年收回(香港)的问题不能谈判。

【解说】*说,“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迫不得己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1984年12月19日,历时两年二十二轮的中英谈判,终于结出果实。*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世界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制度创举。不仅使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顺利得到解决,也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这两支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时使用的国产英雄金笔,记下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与自信。

【解说】台湾海峡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实现两岸统一,符合所有中国人的利益。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探亲”“寻根”,成为流行于两岸之间最热门的词汇。长达三十八年的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解说】国家的快速发展,让人感觉每天都是新的。1978年到1987年持续突进的改革,给中国带来了显著成就。短短十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

这十年里,留下了多少澎湃着青春激情的瞬间,成为历史永恒的记忆。

1979年,清华大学学生发出报国之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981年,北京大学学生喊出时代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4年国庆三十五周年时,大学生们在游行队伍里,朴素地问候:小平,您好!

【解说】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的理论,完整概括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也得以确立,即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采访】李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这一战略的提出,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历史使命的正确选择。它是对以*同志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深化,是*同志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实际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提出过跨越两个世纪、历时七十年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优势的充分表现。

【解说】中国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魄力,迸发出耀眼的活力。但是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与旧体制之间发生着尖锐碰撞,破除旧体制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逐渐积累并触及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外发生严重政治风波,苏东剧变,*遇到严重挫折。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人们的关注焦点指向了未来。*还行不行?改革向何处去?*如何继续推进?一个个疑问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在此紧要关头,1992年1月,*的专列再次驶出北京。已经八十八岁高龄的*又来到了中国的南方。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发表了多次谈话,对于什么是*、怎样建设*给出了回答。他说,*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对于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提出不要搞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发展才是硬道理。

【*同期声】

资本主义发展了好多年了,几百年了。我们才多长的时间。我们尤其是耽误几十年了,不耽误这几十年我们现在的面貌就完全不同了,再耽误不得了。

【解说】“再耽误不得了!”*说得斩钉截铁。

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将这个国家再次引入了历史的华夏诗文网道。

*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面临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解说】以*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本质,确立*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科学回答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