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解读

2021-11-04 16:40:33华夏高考网

沈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市长潘利国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文内容,欢迎阅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和“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拼搏进取,攻坚克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50亿元,下降1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6.2亿元,下降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85亿元,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664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98元,增长7.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8%。

(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坚持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综合施策、主动作为,经济发展动力逐步转换,政策效力进一步显现。

大力培育发展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立中科院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组建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批并建设,新增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科仪泵阀项目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验收,沈鼓集团研发出国内首台10万立方米空分压缩机组,国内首款锐翔电动轻型飞机批量生产,机床集团i5系列智能机床销量增长1.5倍,沈阳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865亿元,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大力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优势,出台《沈阳市优先培育新兴业态指导意见》,加大专业部门抓产业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新型服务业态蓬勃发展。

充分挖掘增长潜力。注重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市开复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401个、完成投资3603.2亿元,27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43.2亿元,255个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24.2亿元。积极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向社会公布89个PPP项目,总投资1653亿元,65个重点项目实现对接,华夏幸福公司投资64亿元整体开发建设沈水生态创新科技城,大辛垃圾焚烧发电等5个项目成为国家示范项目,非公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84%。注重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制定促进旅游、会展、养老、文化、住房等消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注重发挥出口促进作用,积极建设外贸出口通道和平台,成立“走出去”企业合作联盟,实施东北区域通关一体化,全市出口总额70亿美元。经济要素指标平稳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7%,货运总量增长5.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

积极发挥政策效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和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三争取”工作成效显著,争取到国家和省重大项目153个、政策46项、专项资金总额439.5亿元,中德装备园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装备制造业对德合作园区。深入开展“双进双解”活动,帮扶企业1765家、重点项目320个。停止收取建设工程的安措费、社保费等,减轻企业负担26.6亿元。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和75条政策措施,与瀚华金控合作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债权基金。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市新登记公司2.6万户,增长13.5%,我市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开展“*”专家沈阳行等活动,吸引了一批创业创新人才

(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把提高质量效益放在突出位置,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结构加快调整。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沈阳“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实施制造业智能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千名企业家进行智能制造专题培训,100户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智能改造升级,首批20户示范企业已完成咨询诊断和解决方案编制,机床集团、东软集团改造项目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沈鼓集团、特变电工等骨干企业高端产品产值占60%以上。实施优势企业倍增计划,制定我市优质产品和促进企业间相互配套支持政策,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淘汰压缩了落后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智能制造、航空装备、生物制药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50个重点培育项目加快推进。东软医疗、诺康生物、芯源微电子等企业产值增长10%以上。以新松为龙头的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业务收入实现55亿元,增长30%。

服务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4.2%。渣打银行、友利银行等20家区域金融总部在沈设立。三生制药、桃李面包等18家企业上市、挂牌,新增贷款突破13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2.8%。出台促进会展业发展实施方案,成功举办中国绿公司年会、制博会暨机器人展览会、东北文博会、智慧产业博览会、法库国际飞行大会等大型会展活动,会展交易额增长7.9%。工业企业分立生产性服务企业170户。积极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沈阳成为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城市,全年接待游客增长11%,旅游总收入增长14.6%。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电信服务、快递业发展迅速,限额以上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50%。我市成为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市,和平区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区,永安新城电子商务产业园成为国家级示范基地。出台房地产扶持政策,商品房销售1640.5万平方米,增长13.1%,其中外地人购房占45.6%,二手房销售面积增长44.7%,房地产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66.8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辽中县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法库县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蒲河生态经济带93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94亿元,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32个农业科技园和10个休闲农业园区加快建设,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建成38个休闲采摘园、形成4条精品旅游线路,“三带”建设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改革开放扎实推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导向,下大气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通过积极努力,沈阳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累计取消、下放行政职权1089项,政府权责清单向社会公布,精简行政职权61.7%。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要件2047个,削减31.5%;将基本建设审批环节由31个减少到17个,压缩45.2%。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机床集团、副食集团成功与社会资本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北方重工与中建材实现战略重组。统筹城乡改革取得新成果,于洪区成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新民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康平县被列为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深入推进,中兴通讯金融研究院在沈设立,东北首家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全市金融及服务机构达745家,金融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投融资及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设立规模100亿元的振兴发展基金,财政资金杠杆和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加大对境内外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引进内资867亿元,利用外资11亿美元。中德装备园与德国工业4.0联盟全面合作,西门子、诗道芬等德国企业积极参与我市产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德合作迈入新阶段。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我市企业在印度、乌干达、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项目基地,北方重工、联立铜业分别在境外拿到6亿美元和8亿美元项目大单,“沈满欧”班列开辟了对外经贸合作新通道,全市新签对外投资协议额、承包工程合同额分别为5.7亿美元和17.57亿美元。成功举办德国企业沈阳行暨中德智能制造创新论坛、“韩国周”等大型经贸活动,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提升。加强与沈阳经济区各城市联动发展,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共同市场等方面对接合作,成立沈阳经济区旅游企业联盟、文化产业一体化联盟和城市商业银行联盟,“乘车易”在沈阳经济区范围内启用,沈抚同城化取得新进展。

(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

遵循惠民、兴业、善政原则,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基本完成。编制完成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智慧产业发展规划和智慧沈阳建设实施方案。组建大数据管理局和运营公司,创建东北大数据产业联盟、智慧城市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和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大数据创新展示馆正式揭牌,设立大数据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注重发挥东网超云平台作用,依托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加快宽带城市、光网城市建设,主城区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9.3%,4G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9%,智能WiFi网络热点覆盖按计划推进,大数据采集、加工、利用、共享统一平台启动建设。

智慧城市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启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11项重点工程。依托96123和“沈阳新社区”等网络服务平台,构建了三级市民智能服务网络。“我的沈阳”智能门户和“行车易”、“停车易”、“乘车易”、“就业通”等上线运行,中街智慧商圈、西塔智慧街和东中街智慧云街投入应用,首家“云医院”启动运营,300所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加速培育智慧产业,阿里、百度、中兴、浪潮、软通动力等互联网龙头企业项目纷纷落地。全市统一协同办公平台和网上并联审批平台正式运行,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五)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完善和城乡环境治理,全年完成城建投资300亿元,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畅通工程加快建设。地铁4号线、南北快速干道、五爱立交桥开工建设,地铁9号、10号和2号线北延长线工程进展顺利,二环快速路(二期)、迎宾路高架桥、东陵路高架桥建成通车,沈阳北站北广场、沈阳南站等一批城市重点交通工程、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创建“公交都市”,新建停车场(站)16处,增加新能源公交车500辆,新开调整公交线路38条,公交出行率提高到43%。加快城际交通发展,京沈客专建设积极推进,沈丹高铁、沈康高速三期建成通车,城市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蓝天工程扎实推进。开展9家火电企业和240台套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改造,120台燃煤锅炉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拆除供热锅炉270台。综合整治扬尘污染,城区主干道机械化作业比重、工地围档设置比率大幅提高。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淘汰黄标车3.4万台,新增加气站25座。加强秸秆焚烧治理和管控,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5%。加快污染企业关停和搬迁改造,节能减排各项目标全面完成。

绿化提升行动稳步实施。制定实施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身边有绿、出门见绿”目标,开展城市出口路、重要街路、公园景观提升及小区绿化工程,完成舍利塔碑林公园和万泉、仙女湖等10处公园改造,实施5条出口路景观提升、50块节点绿地绿化、389条街路行道树补植,新增17条绿篱街路、8条特色花街,全市植树造林26.1万亩,城乡绿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