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新陆建新先进事迹材料【汇总】

2021-06-12 07:20:13华夏高考网

作为项目负责人,陆建新每天早上6点半就来到工地,比住在工地旁边只有10分钟路程的人到得还早,到现场后把整个工地巡查一遍,并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逐一清理解决。以下是华夏诗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陆建新先进事迹材料,一起来看看吧。

陆建新先进事迹材料一

陆建新,男,中共党员,江苏省海门市人,1964年7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一级项目经理。1982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同年进入中建三局一公司,1995年起加入中建钢构(前身为中建三局钢结构公司),现任中建钢构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项目经理,系“中国建筑劳动模范”、“全国国企敬业好员工”。

陆建新从事建筑施工34年,先后参与建设了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大厦--深圳国贸大厦、中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时年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时年北京第一高楼--北京银泰中心、时年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珠江新城西塔、深圳京基100、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36项大型工程,建筑钢结构施工总高度达到3040米。从施工测量员到项目经理,陆建新以铮铮铁骨和专业精神在祖国大地立起座座地标。他以专注专一、专业敬业、精益求精、坚守奉献的品格,积极践行着当代“工匠精神”。

一、敢于担当的勇者??他扎根一线、坚守基层、真抓实干,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中国建筑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1982年,18岁的陆建新南下投入到我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火热的施工现场。国贸大厦整体垂直度偏差不超过25毫米,成为陆建新交上的第一份靓丽答卷。1994年,他担任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钢结构项目的测量负责人。此后10年,陆建新辗转全国,参与了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二期、北京银泰中心等11项工程建设。

2004年,陆建新担任时年中国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钢结构项目技术总工。这座世界级摩天大楼,建造难度大,被业内专家评价为“极限工期”。他率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化解10项“第一次”难题。这让外籍经理多次感慨道:“钢结构项目部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所有队伍的楷模”。

2007年2月,陆建新转战当时华南第一高楼--广州西塔项目担任执行经理;2008年8月,他再次奔赴深圳第一高楼--京基100项目,担任项目经理。这是陆建新作为“领头雁”的第一个全程参与的项目。在他的带领下,项目提前一年封顶。

2012年,48岁的陆建新欣然扛下了600米高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建设重担,这已是他参建的第4座百层摩天大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完工,他又担任起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南塔项目经理。

二、技术创新的能者??他刻苦钻研、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以品质、技术、创新,构筑了中国建筑品牌的灵魂

陆建新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勇于突破,30多年来,他破解过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在平安金融中心项目,他带领技术团队成功自主研发设计了优良的支承系统,保证了工期和施工安全,并研究出省时、省力的支承架悬挂拆卸方法,为平安金融中心项目累计减少1100多个塔吊使用台班,缩短工期96天,节约堆场600平方米,整体技术节约1000余万元。支承架悬挂拆卸方法在天津117、南宁华润等多个项目得以推广。1月,该技术经业内7名知名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样在这块工地,陆建新带领团队攻克难关,创下了“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等施工技术记录,截至目前,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已有两项施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过去的项目,陆建新就创新了巨型钢管柱开孔养护混凝土、压型钢板与钢梁贴合器、每层铺设安全网等举措,并在公司广泛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建钢构累计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陆建新就参与了其中4项,个人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参与)的施工技术获鉴定为国际领先7项、国际先进3项;主持国家发明专利3项,新型实用专利6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4篇。

三、项目管理的智者??他严谨、果断、有担当,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致力构筑长远、共赢的伙伴关系

作为一名项目负责人,陆建新在管理上以严谨和精细著称,对工程质量视如生命。他以丰富的专业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时刻“想业主所想、急业主所急”,既满足客户需求,又超越客户需求,赢得许多赞誉。

施工现场管理,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陆建新每天都如履薄冰,碰到问题总是亲力亲为去解决。

2009年8月,京基100项目一台塔吊油缸损坏,境外供应商告知:购买新油缸需4个月时间交货,运回澳大利亚修理也需3个半月。而按照项目合同规定,业主要求每月塔吊因故障停修的时间累计不超过72小时,否则每超过一天罚款3万元。

时间不等人。买不得修不得,陆建新想出的对策是“换”??使用同型号塔吊的广州西塔项目正进入收尾阶段,可以借用西塔的油缸。陆建新马上奔赴广州,经过一天紧张施工,第二天傍晚6时,油缸从400多米的高空卸下来,立即装车运回深圳。第三天清晨6时,油缸安装就位,施工恢复正常。

有人问陆建新,为什么要自己亲自跑去广州?他回答,西塔位于闹市区,高空拆卸油缸十分危险,必须眼看着安全落地,自己才放心。

作为钢结构项目负责人,陆建新不仅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还经常“越位”,费尽心思为合作方着想。

2010年12月,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地下室钢结构制作工程正式招标。在招标文件中,业主拟设置4台塔吊。陆建新获悉后,认为地下室施工吊装量并不大,安装两台塔吊即可。为此,他认真测算之后,专门写了一份建议,获得采纳,直接节约费用1000多万元。业主要表示感谢,他说,既然是合作方,就是一家人,能节约当然要想着节约。

陆建新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不管自身的工作多繁忙,不管面临的任务有多艰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高精度的“尺子”。他耐心细致地推敲着一个个细节,事无巨细地琢磨着一个个变数,用别人难以理解的“严谨”与“苛刻”,投入与工程有关的每一件事。

四、无私奉献的仁者??他默默无闻,不计得失,担负起工作的使命和责任,倾尽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全身心的付出

陆建新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我是一个工程师”,他的徒弟们谈起陆建新,无不流露出真诚的敬意,“他的责任心、耐心和爱心,令人钦佩”,“跟着他学技术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学到了一种精神,工程师精神”。

一个人强,建不起百层大楼;团队强,才能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扛起中国建筑的大旗。以行动来感染、带领团队,是陆建新管理项目的法宝。他亲自撰写修改函件、制作汇报材料甚至拍摄工程进度照片;每周一6:30晨会与全体劳务工人“谈心”从未间断;每天上班总是第一个到场,除在外出差,否则从不缺席。不管是对待管理人员还是劳务分包,他都把他们当自家人。京基项目骨干员工的爱人在河南老家腿部严重受伤,4岁的小孩无人照顾,而项目正处于赶工的关键阶段,陆建新二话不说,派车派人去河南将其爱人接到深圳,既让员工能照顾家庭、安心工作,又不影响工程赶工。项目员工动手术,他在电话中千叮咛万嘱咐,还特意安排其他员工轮岗照顾。陆建新注重团队建设,把现场当讲堂,把项目建成家,将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

建筑企业常年“居无定所”,工地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陆建新先后在国内外8座城市施过工,有的工地一呆就是几年。顾上了工地的“家”,就顾不上了自己的家。

2005年,上初中的女儿不小心滑倒,小腿胫骨骨折。女儿动手术时,远在上海工地的陆建新也不能陪在身边。手术后不久,行动不便的女儿坚持上学,只有妻子一个人忙前忙后照顾。每当谈起这些,陆建新眼眶就有些湿润,他说,欠家人太多。

34年间,陆建新曾多次放弃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甚至婉拒了猎头公司开出的高薪邀约,始终扎根在一线,为中国钢结构事业奉献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他爱岗敬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奉献精神;他敢于担当,以铮铮铁骨挺起中国钢结构的脊梁;他刚柔并济,用智慧和奉献谱写了华美的建筑乐章。

陆建新先进事迹材料二

他的人生是如此的单调,33年来,他始终行走在工地上。

他的人生又是如此的丰满,国内7幢百层高楼,他主持承建了4幢的主体结构。

因为单调,所以丰满;因为坚守,所以拔节。

33年来,他带领团队破解了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了世界一流水平。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技术成果,有3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8项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4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他还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他叫陆建新,中建钢构金牌项目经理、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建筑劳动模范,中宣部、国资委授予的10名国企敬业好员工之一,他是中建24万员工的杰出代表。

一、长期坚守,书写事业高度

陆建新1964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麒麟乡长南村普通农民家庭。1979年进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测量专业学习,中专学历。1982年入职于中建三局一公司(后随一公司钢结构队伍进入三局钢构、中建钢构)。

参加工作以来,陆建新始终扎根在施工一线,先后参与37项工程建设,从一名普通测量员,成长为项目总工、项目经理,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钢结构专家。参建大楼总高度达到3500余米,举世无人能及。

让我们看看他经历的项目以及他成长的轨迹: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测量员)、深圳发展中心(测量负责人,下同)、上海太平洋大饭店、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上海新金桥大厦、深圳地王商业大厦、深圳机场二期航站楼、深圳商龙大厦(钢结构项目总工,下同)、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二期、厦门会展中心、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深圳会展中心、北京银泰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钢结构项目执行经理)、深圳京基100(钢结构项目经理,下同)、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广西南宁华润东楼。

这些彪炳中国建筑史、扮靓中国城市的摩天大楼,不仅刷新着“中国高度”,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工程质量、施工速度、建造成本和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按陆建新的能力和资历,他早就有机会到公司总部从事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公司不断接到大项目,不断需要他在项目担纲,他也就服从组织安排,一直坚守在工地上,他本人也习惯了在施工现场与技术打交道,与工人打交道,通过解决具体问题,通过亲手开展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恰恰因为这份坚守,才成就了今天的陆建新。

二、勤钻苦学,铸造技术高度

陆建新的坚守是对岗位、对事业的坚守,是对创新超越这一信念的坚守。30多年来,他破解过成百上千大大小小的技术难题。

1982年,18岁的陆建新参建我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作为测量员,他见证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此后的十余年,他都是干测量工作。岗位虽然平凡,陆建新却十分用心。他的老同事回忆道:“干国贸的时候,大家就知道,有个搞测量的“小陆子”特别爱钻研。”

钻研问题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除了测量,陆建新还干过塔吊装卸工、开过卷扬机。陆建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每一个岗位都是他奉献企业、提升自我的平台。陆建新自信地说,工地上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种设备,他都弄得比较清楚。

时代在进步,建筑施工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陆建新勤于学习,当年很快掌握计算机、CAD软件等新技术,甚至比年轻人学得还快。在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项目中,他就曾巧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核对手工计算数据。

2004年,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担任钢结构项目总工程师期间,面对这座建造难度极大的世界级摩天大楼,陆建新带领团队成功化解10项“第一次”难题。业主方项目经理青柳佑二称赞钢结构项目部“是所有施工队伍的楷模”,他说,“你们的作为,证明中建钢构并非浪得虚名……证明我们选择中国建筑作为总承包联合体的牵头单位是正确的选择。”2007年,在广州西塔任项目执行经理时,面对巨型斜交网格结构,他发明了斜钢柱无缆风绳临时固定技术,和伙伴们创造了“两天一层”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最快纪录。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见的难处。陆建新的徒弟、现任华润总部大厦项目执行经理的唐齐超回忆,为了搞清如何同时使用好四个塔吊,陆建新那几个月寝食难安。

原来,平安项目使用了四台国内最大型号动臂式塔吊,四台塔吊分别附着于建筑核心筒外墙的四面,需要安装支承系统承担荷载以及维持稳定,这在国内工程应用中极其少见且难度极大。陆建新带领整个团队模拟安装工况,利用模型仿真计算方法,历时两个月,经过多次模拟验算和反复论证,一套自主研发设计的优良支承系统终于成功了。可是,模型归模型,支承架在实际安装时又发现部分节点处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原因是,销轴直径偏小导致间隙较大。当时,距塔吊首次爬升时间已经不多,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安装,将严重影响整个施工进度,造成1000多人窝工。陆建新整整一个月没有一天能睡好觉,时常半夜都会突然惊醒,随时打电话给项目总工程师讨论销轴的设计与制造。

支承架的安装解决了,拆卸也是难题,必须在安装前就制定拆卸方案。陆建新凭借几十年的经验,带领团队想出了一个即可以完成拆卸,又能够节省人力物力的办法:不把支承架卸到地面,而是用钢丝绳把支承架悬挂在上一道支承架上再进行拆除。起初很多人怀疑这样做的可行性,陆建新谨慎求证,坚持大胆尝试,最终经专家论证方案可行。实践证明,每次支承架的周转拆卸都节省3至4天时间,整个工程下来能累计减少1100多个塔吊使用台班,缩短工期96天,节约堆场600平方米,这一个技术革新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支承架悬挂拆卸方法获得成功后,他及时整理技术资料,提供给其他超高层项目推广。在建的高达597米的中国结构第一高楼---天津117大厦,就采用了此方法,收效甚好。1月,该技术经业内7位知名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深圳平安项目,他还带领团队创造了“国内第一立焊”、“国内第一仰焊”、“国内第一厚焊”的施工技术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