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和整改措施
2021-05-11 03:28:58华夏高考网浅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内部控制是卫生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办法,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单位内部管理,确保卫生事业单位资产、资金的安全、完整,能有效控制串通舞弊和贪污腐败,促进卫生事业单位走向良性发展轨道的重要保证。因此,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卫生事业单位有限的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差额拨款的卫生事业单位,事业经费出现严重不足,但在合理的经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同时,奢侈浪费的现象,甚至违法、违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其中除了领导的个人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内部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这有可能给卫生事业单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控意识淡薄
内控环境是卫生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的基础。目前一些卫生事业单位的领导不太了解也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片面地认为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预算安排,单位按规定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不需要内控,以至于出现经费支出失控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单位工作的全流程、全方位,是全员参与的过程,认识上的忽视、偏差导致了一些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
一些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会计岗位责任不清,权责不明确,或程序不规范,许多财务事项的处理仅是遵循惯例,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些单位虽有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很不完整,且相互间不协调配套。由于人员编制有限,不合理的兼岗现象较为普遍。如在财务印鉴保管上,存在支票、财务章和法人章同时由出纳员保管;把非税收入挂在往来账上,以此来隐藏收益;有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有账无物,或有物却未入账;不同单位之间资产转移,未办理相应手续,存在账外资产。资产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造成错误和舞弊行为时有发生,导致资金安全得不到保证。
3.预算控制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约束
内控意识的缺乏使得一些卫生单位内部没有形成规范的预算约束制度,预算编制过于简单,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支出项目,计划性不强,对各项支出缺乏预见性,实际执行中预算往往出现较大的调整或追加,预算的编制完全流于形式,更谈不上预算控制,导致单位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公车运行维护费等开支随意性很大,严重超支,甚至出现公用经费支出挤占专项经费的现象。
4.人员素质低,内控执行缺乏刚性约束
有的卫生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虽然内控制度较完善,但会计和有关人员对内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过程中未严格按制度执行,又没有合理的奖惩制度相配套,使得内控的执行失去了刚性,从而导致内控关键环节失控或串通舞弊,难以有效发挥内控在卫生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5.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一些单位未设专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不能独立开展内控控制为主的审计监督。形同虚设的内审削弱了单位内部的监督作用,审计工作很难在内控及改进工作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仅停留在一般经济事项的监督上,缺乏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评。
二、建立、健全卫生事业单位内控的对策
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当前要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
1.提高内控意识,树立全员参与的新观念
卫生事业单位领导在内控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对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必须加强对卫生事业单位领导人的宣传培训,使其切实履行健全单位内控的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特别是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认真实施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效发挥财务监督作用,杜绝不法行为的发生。
2.完善单位治理结构,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
内控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是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通过实施内控,使内控制度成为单位之法,任何人不得游离其之外,每个成员都必须无条件遵循,唯有此才能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只有好的内控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内控的重要作用。
3.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合理设置会计岗位,明确每个岗位人员的责任,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做到“内部牵制”,避兔会计记账与档案保管、记账与复核、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和审核一人兼任,财务票据与印章不得一人掌控,使不相容职务能够起到分离制约的作用。加强关键环节内部控制,明确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中的关键控制环节、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方法,重点关注政府采购、资产使用与处置等环节,加强收入及票据的管理,禁止设立“小金库”。对关键岗位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奖优罚劣,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
4.建立、健全财务审批制度,加强对会计业务程序的控制
明确日常财务开支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实行逐级逐笔签字的财务审批制度,建立重大支出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责任明确、有权有责的管理控制体系,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依托,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对大型基建项目,设备采购等要按规定统一招标,实行阳光采购。日常公用支付采用公务卡结算,以确保财政资金的正确使用和规范化运行。
5.发挥审计部门作用
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单位内部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监督各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小结
总之,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以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前提,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的原则,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使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相互监督、制约和合作,从而达到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保证卫生事业单位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和单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浅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政府在各行各业的财政投入在逐年上升。为了加强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管理,提高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防范舞弊与腐败的发生,我国在2003年颁布了《政府采购法》,开始实施政府采购。政府采购作为公共财政管理的“三驾马车”,采购领域不断扩大,采购法规逐步完善,特别是12月31日《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版布,推动政府采购朝着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公平公开化的方向发展。政府采购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手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资金效益低,采购时间长,舞弊风险大等问题。财政部在7月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管理的指导意见》,疾控系统作为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加强政府采购工作,贯彻落实财政部要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当前一项紧迫的重要工作。
一、疾控系统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内涵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指定的集中目录以内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即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所需要遵循的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是采取竞争、择优、公开的形式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机制。政府采购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一项业务活动,关系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履行、事业的发展、资金效益的发挥、防范舞弊的效果等。
疾控系统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是指根据国家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制度,结合政府采购业务管理的特点和内部控制的要求而实施的,通过制定制度,实施程序,执行措施,对政府采购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规范疾控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的活动,它的职能不仅包括授权进行政府采购、确定招投标活动的方法程序,也包括生成、分析和检查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控制和评价政府采购活动等。
二、疾控系统政府采购工作实践与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疾控系统政府采购工作方式总结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作为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供公共健康服务的疾控中心,被划分为公益一类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所有的资金采购都需要纳入政府采购。疾控系统许多单位都建立了负责政府采购的部门,配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制定了采购流程,政府采购工作得到重视和规范。根据采购项目和金额的不同,实际工作中,政府采购有以下几种模式:
方式一:公开招标采购。120万元以上的货物及服务采购、达到公开招标数额以上的工程采购,按照《政府采购法》,委托招标代理公司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
方式二:集中采购目录内采购。须由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的货物或服务采购应由负责集中采购的部门集中采购。
方式三:非公开招标的采购方式。50万元以上、120万元以下的货物及服务采购、60万元以上限额标准以下的工程采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采用单一来源、竞争性谈判方式、竞争性磋商和询价方式进行采购。
方式四:目录内自行采购。政府采购目录内的50万元以下的货物和服务采购及60万元以下的工程,按照目录要求的方式通过部门集中采购、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等方式进行采购。
方式五:网上竞价或自行采购。政府采购目录外的50万元以下、5万元以上的货物、服务采购,单位自行组织采购或通过中央政采网进行网上竞价。以本单位为例,此金额范围内的采购,须按照本系统制定的《中国疾控中心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外且限额标准以下的货物和服务类采购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组织采购工作。《管理办法》是中国疾控中心为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目录以外的采购行为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对于国采中心公布的中央预算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外、金额在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货物和服务的采购工作从组织管理、采购程序、资料归档、采购监督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弥补了政府采购制度中目录外的5万元到60万元之间采购方式的制度空白,推动了政府采购工作制度在本系统的细化和完善。
(二)目前疾控系统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工作存在问题与不足
1、政府采购时间周期长,效率低,灵活性差。
疾控系统政府采购存在采购时间长,效率低,程序复杂等问题。对于公开招标的采购,从确定招标代理机构、签订代理合同、发布招标文件、评标、开标并确定中标单位、发出中标函、签订采购合同,到设备验收(工程开工或服务完成),需要一系列的规定程序,每一个程序都有明确的时间,整个采购完成,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时间周期长导致了采购效率的低下,灵活性较差,影响了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资金使用的效率。
2、采购预算编制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益需要提高
作为财政管理改革的“三驾马车”,项目预算管理要求单位的所有的资金都要纳入预算计划。预算编制部门应当根据科研或服务工作的发展规划和目标,遵照严谨、科学、合理的原则,客观的编制采购预算。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对预算编制重视不够,调研不足,内容不细,事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编制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政府采购预算不够严瑾科学,资金效益不高等问题。
3、政府采购管理中的不相容岗位没有做到完全分离
疾控系统单位设置了采购管理部门,实现了政府采购的归口管理,但是部分岗位没有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例如,负责招标文件准备、起草的人员,同时也在负责招标文件审核;负责采购合同签订的人员同时负责货物的验收。
4、政府采购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
政府采购工作政策性强,与市场接触多,采购人员不仅要熟悉政策法规,采购流程,还要具备预算、财会、合同管理等相关知识,对采购人员素质要求高。疾控系统采购工作人员整体的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完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工作制度,细化工作程序。
1、建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制度
疾控系统应当明确政府采购部门各岗位职责,从申请采购、编写招标文件,审核有关资料,组织采购,签订合同,验收货物等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对不相容岗位要进行有效分离,这些不相容岗位包括:预算编制与审批,预算的审批与执行,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付款的审批与执行等。
2、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控制,提高预算的精细化和科学化程度
除了项目预算审核程序,单位还应建立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审核制度,对政府采购的资金预算和项目需求进行评估审核,统筹考虑二者的平衡,既要满足事业的发展需要,还要考虑资金的数额,以保证政府采购预算科学、精细,资金使用的效益、效果、效率。
3、建立政府采购程序控制制度
疾控单位应建立政府采购流程控制制度,根据采购金额和采购物品类型确定采购方式,对政府采购程序进行控制。从政府采购申请、审批、采购、签订合同、验收、付款,建立一套工作程序,并在各采购环节建立流程审批单及工作记录,建立完整的政府采购档案,还要加强采购手续、采购合同、采购方式、验收资料、付款发票的核对工作,对政府采购各个环节的流程实施控制。
4、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
疾控系统应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由采购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审计部门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从能力、信誉、提供设备(服务或工程)的质量,合同履行情况来进行打分评价,建立供应商信誉良好记录,以便于确定小额零星采购供应商入围名单。
5、建立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评价监督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疾控系统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审计,提出完善建议。评价内容主要有:政府采购是否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和方式进行,是否专人负责与政府采购有关的制度政策文件收集,并定期培训;是否建立政府采购岗位责任制,保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是否对采购的关键环节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加强对采购预算和计划、审批审核、采购活动、采购验收的管理等。单位对发现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修正和整改。
(二)加强政府采购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经办部门的自觉性。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一,是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是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履行控制责任的氛围。疾控系统应加强政府采购制度的宣传工作,营造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良好氛围,帮助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充分认识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履行政府采购职责时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效益,形成重视政府采购程序、节约成本、资金高效的单位氛围和环境。
浅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组织为保证业务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保证单位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单位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1月1日,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最新修订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同日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规避单位公共道德风险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资金大多为纳税人的收入,作为广大社会公众资金使用的受托者,一旦缺乏控制,履行受托责任的自觉性就会失去约束,进而产生腐败。随着公民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纳税人对财政预算披露程度和内容的要求愈发严格,如何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审计。
2.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证。内部控制是动态的、持续的,也是不平衡的,受时间、地点、政策、具体执行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是不够的,常常会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串通作弊或不作为而失效,因此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不断进行评估,即对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及修整活动进行评价。这就要求不断改善内部控制活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监督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3.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资金的安全运行,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障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加强内部控制可以确保单位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提升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内部控制减少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质量,并为测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审计又对内部控制起到再控制的作用,有利于内部控制执行与运行的有效性,并合理保证内部控制不断趋于完善。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控制措施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既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层面,又涉及业务和事项环节,也涉及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层面,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内部控制建设不是单纯的制度设计,而是要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非常健全,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流于形式、事故频发。而内部控制审计更强调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2、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由于内部控制是为了推进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则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系统由经济实体经营管理部门指定并在实施执行中评价和改进,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如何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
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仅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他们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风险,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
(3)风险意识的提高、风险管理的加强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风险是单位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在一定的经费保障下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能。这个目标既强调了全面履行好公共管理职能,又确定了有限的行政经费保障,要履行好职能就必须用好经费,用好了经费也就保证了职能的落实。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识别影响单位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因素,评估风险进而管理风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对单位经济运行和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风险化解。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持续监督和定期评估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及时识别和认定内部控制风险,从而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促进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4)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整个内控体系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业务发生部门严格按照内部设计的程序、相互牵制的制度开展业务活动,建立起第一道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的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严格按照控制步骤流程办理。第二个层次,经济业务最终的流向都是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去,因此财务部门就要在事后建立起第二道监控防线。要对原始的数据、凭证、票据进行日常性、规范化的检查稽核,要及时把监督的过程和信息反馈给财务负责人。第三个层次,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来发现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和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内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部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内部控制审计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失去了根本性指导。部分单位虽然能够制定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更多的是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制定、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等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内控发挥不出应有效果。笔者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时发现有的单位甚至设置违规的内控制度,对单位的有的业务事项实行内部科室或个人承包制,对承包事项的财务缺乏监管,致使承包事项的财务没有真实和完整地反映,其分配的不公引起单位干部职工的不满。
(二)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大多属财务部门内设,没有独立性,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内部控制管理。有些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不能对内部会计管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及履行有效性做出客观公平的评价。
(三)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仍采取事后审计,工作方法单一且落后。这样没有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审。不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就不会及时发现单位业务发生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把行政风险降到最低。而且随着行政单位对计算机信息化等高科技的引入,管理方法的创新,审计内容也相应扩展,工作内容大幅增加,因此,如果审计手段仍停留在原始阶段,依靠业务素质不完善的内审人员手工操作,那么内审工作的科学性及权威性便很难得到切实保障。
(四)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结构单一导致审计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和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必然参与到单位的各类经济行为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多元化,不仅要懂得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各项相关业务。内控审计人员的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审计即是审账”的思想,大多数的内控审计人员都是财务出身,知识面比较单一,缺乏经营、管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审计内容方面,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检查财务数据是否合理合法上,认为这就是内控审计,他们的审计对象主要集中在账证、账表、账账是否相符,忽略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的控制,片面理解了内控制度审计的内涵,使得内控审计仅从凭证和账面找问题,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四、内部控制审计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定期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曝光;二是加强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形成有力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发生;三是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外部监督者,应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监督,强化绩效理念,规范收入分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单位的依法理财积极性,以及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化管理
一是在审计目标上,坚持查找内部控制缺陷和优化内部控制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查评价既要揭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更要持续不懈地促进内部控制的优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履职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在审计方式上,实现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结合,审计重心前移,实施全过程跟踪、“同步”控制和突出“环节”控制,不但关注控制过程,还重点控制结果,达到降低风险成本,突出增值目标;三是在审计形式上,坚持整合审计和单一审计相结合.既可以采取全面内部控制或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形式,也可根据“整合审计”理念,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和业务审计、信息技术审计、财务审计有机整合起来;四是在审计内容上,坚持全面内部控制审计与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审查评价;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政策贯彻落实、业务管理、财务收支、信息安全等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
(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
一是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举办审计项目现场观摩会、评比会等形式,使内审人员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二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证以客观、公正态度参与审计项目检查,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协调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赢得被审计对象的信任和尊重;三是完善内审人员业绩考评办法,要充分引入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奖罚并重,择优上岗,把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取得的绩效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创造平等竞争机会,激发内审人员积极性,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统一。同时对审计监督应作为而不作为、作为不到位、作为效率低下,应追究相关内审人员责任,有效地保证内审工作质量。
(五)健全内控审计管理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设,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单位面临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随时关注现有流程中的控制措施是否全面涵盖了风险,这些控制措施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充分的控制证据,控制措施是否在相关规章制度中予以体现。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控制度。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使审计工作具有权威性,避免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纸空谈。
相关推荐
-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级整改方案2021-05-11 03:25:38
- 2019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2021-05-11 03:24:53
- 精选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及对策2021-05-11 03:22:52
- 2019年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问题清单2021-05-11 03:21:34
- 2019年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2021-05-11 03:18:59
-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级整改方案2021-05-11 03:25:38
- 2019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2021-05-11 03:24:53
- 精选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及对策2021-05-11 03:22:52
- 宁夏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6:59
- 陕西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4:54
- 河南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2:24
- 四川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0:02
- 天津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6:58:16
- 市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多篇】2021-05-11 03:28:13
- 2019年白城中考总分多少分及中考考试科目分值2021-05-11 03:27:05
-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预算管理制度2021-05-11 03:26:10
最新发布
图文推荐
内蒙古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20:20西藏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8:40青海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6:44新疆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3:15云南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0:42山西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08:57宁夏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06:59陕西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