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与醒”及“理想与现实”

2021-11-11 06:01:30华夏高考网

张曦文

唐寅在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南京乡试第一,然而正史记载:“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童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耻不就”[1]。此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但是关于这件事有太多说不清的地方,历史就像一片云彩,我们站在大地上,所能看到的,也只有它的一面。崇祯《吴县志》中的记载较《明史》详细:“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寅。诏驰敕礼闱,令某主司不得开卷,亟捕富子及寅付狱,逮主司出,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寅不复辩,同被黜。”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这件事对于唐寅的打击非常大,“实为一生最厄逆,最痛心之事”[2]但是却让他的才情以另一种方式为人所知晓。

唐寅在他的少年时代度过了一段意气风发的时光,然而之后却是无尽的灾祸: “计仆少年,身居屠酤,鼓刀涤血,获奉吾卿周旋,颉颃婆娑,皆欲以功名命世。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没;丧车屡驾,黄口嗷嗷。加仆之跌宕无羁,不问生产,何有何无,付之谈笑。”“窃尝闻之,累吁可以当泣,痛言可以譬哀。故姜氏叹于室,而坚城为之隳堞;荆轲议于朝,而壮士为之徵剑。良以情之所感,木石动容;而事之所激,生有不顾也。昔每论此,废书而叹;不意今者,事集于仆,哀哉!哀哉!此亦命矣!”[3]

文学的独特,就在于不同之人遇到相同之事所作出不同反应后在文学创作上的感染力。唐寅的遭遇或许很多人都遇到过,但是唐寅因为性格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却让这遭遇不仅仅痛苦,更带有一种怆然。,“江南第一才子”的美名,因为厄逆之事,赋与了一番独特的意义。而他诗作风格可以说与他性格一样是复杂的。

唐寅一生,对于侠义的追求始终不减。他在《与文征明书》中就提到“仆素佚侠,不能及德,欲振谋策操低昂,功且废矣。若不托笔札以自见,将何成哉?”对于自己所遭受的突如其来的变故,唐寅的思想确是很消极。他在信中提到了荆轲、鲁仲连、朱家这样的侠士,“为其言足以抗世,而惠足以庇人”。但是以他当时的状况,实际与理想相差太多,他自以为最落魄的时候,还是向往着能够使气任侠。而且在他心头最沉重的,还应该是他“不能挽强执锐,揽荆吴之士,剑客大侠,独当一队,为国家出死命,使功劳可以纪录。乃徒以区区研摩刻削之材,而欲周济世间,又遭不幸。”所以他给自己降低了目标“仆一日得完首领,就柏下见先君子,使后世亦知有唐生者。”可见,唐寅对于“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追求还是非常执着的。“不能及德”,便求立功,立功不得,便求立言。

唐寅在年轻时写过《上吴天官书》,其中描写的侠士是“若肆目五山,总辔辽野;横披六合,纵驰八极。无事悼情,慷慨然诺;壮气云蒸,烈志风合。戮长猊,令赤海;断修蛇,使丹岳;功成事遂,身毙名立,斯亦人生之一快,而寅之素期也”。并且还说“若得充后陈之清问,被壁上之余光,则枯骨不朽。故改伏光范?下请教,不胜惶恐之至。”[4]唐寅自年轻时就为这样豪情万丈并能见功立业的侠士所倾倒,拜服于脚下。“白马曾骑踏海潮,由来吴地说前朝。眼前多少不平事,愿与将军借宝刀。”《题子胥庙》展现的是唐寅任侠使气的一面,愿意与伍子胥借宝刀,来削尽不平之事。也说明了唐寅并不是独立于世事之外,热心时事,抨击不平之事。唐寅一生,侠的精神对他影响至深。在他的另一首以《侠客》为名的诗中,他是这样写的:

侠客重功名,西北请专征。

惯战弓刀捷,酬知性命轻。

孟公好惊座,郭解始横行。

相将李都尉,一夜出平城。[5]

第一句便是“重功名”可见他对于侠客的崇拜其中之一是由于他们所建立的功名,为后世所看重。原因之二,则是他们对于自己生命状态的看轻,是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功业之外,“为国家出死命,使功劳可以记录”。这里又提到三人,孟尝君、郭解、和李广。这三人的社会身份不全是侠客,孟尝君好客喜士,食客三千;郭解虽身份不高,然“言侠者皆引以为名”;飞将军李广有着赫赫战功,虽然战争中迷路自杀,然身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们被放入这首诗,表达了唐寅对于他们求取功名方式的欣赏和向往。因此,他在科场案之后遭遇到人生低谷时,曾经说过“窃窥古人,墨翟拘囚,乃有薄丧;孙子失足,爰著兵法;马迁腐戮,《史记》百篇;贾生流放,文词卓落。不自揆测,愿丽其后,以合孔氏不以人废言之志。亦将隐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他以自己所遭受的困厄相比于墨翟、孙膑、司马迁、贾谊,可以说唐寅所崇拜的“侠”是广义的“侠”:“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史记?游侠列传》)他们可以为了见功立业视死如归,也可以为了大义而隐忍屈辱,颇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与斯人”的豪壮。

政治并不等同于理想,而在当时一个知识分子想要创建一番功业就必须要选择考取功名,但是经历了家人的相继去世,唐寅无心科举,当他在发现自己乌黑的头发中多了白发,他便说:

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

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

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6]

自己虽依然对建立功名有着深深地可望,看着一丝白发,他确乎有些感到无力应付。但是他“鸣琴在室,坐客场满;而亦能慷慨然喏,周人之急,尝自谓布衣之侠”还是表现出他心中的一番豪侠之气。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在看到这首《白发》诗后,作《和唐寅白发诗》一首,予以安慰和鼓励[7]。并且在与祝允明进行了一番谈话以后,唐寅又恢复了科举的想法,祝允明在《唐子畏墓志并铭》中记载了这次谈话:“父没,子畏犹落落。一日,谓曰:‘子欲成先志,且事时业,必从几愿,可褫?幞,烧科策。今徒籍名泮庐,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子畏曰:‘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弗售,一掷之耳。即?户绝交往,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讨拟议,只求合时义。” [8]进入仕途,唐寅在科场案之前可谓顺风顺水,而他的功名心也越来越突出:“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转长。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夜思》)而他也很完美的完成了会试试卷。“明制,乡、会试考三场,其中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每题限二百字以上第二场试论一道,限三百字以上,诏浩表内科一道,判语五条。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均限三百字以上。这些考题中,‘治国总论类的题目比较常见。”[9]可见唐寅在儒家经典的掌握上还是很不错的。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其学务穷研造化,玄蕴象数,寻究律历,求扬马玄虚,邵氏声音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鸟五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将为一家学,未及成章而殁。其于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惜意,谓后世知不在是,见我一斑矣。”[10]文学创作也受到正统文学观的影响。比如下面这首《检斋》:

检束斯身益最深,检身还要检诸心。

鞠躬暗室如神在,恭己虚斋俨帝临。

视听动言皆有法,杯盘几席尽书箴。

遥知危坐焚香处,默把精微义理寻。[11]

唐寅对于诗的创作对于诗法是非常讲究的,他有《作诗三法序》,完整引用之,可窥探他对于作诗方法的见解:

诗有三法,章、句、字也。三者为法,又各有三。章之为法:一曰气韵宏壮,二曰意思精到,三曰词旨高古。词以写意,意以达气;气壮则思精,思精则词古,而章句备矣。为句之法,在模写,在锻炼,在剪裁。立议论以序一事,随声容以状一物,因游以写一景。模写之欲如传神,必得其似;锻炼之欲如制药,必极其精;剪裁之欲如缝衣,必称其体,是为句法。而用字之法,实行乎其中。妆点之如舞人,润色之如画工,变化之如神仙,字以成句,句以成章,为诗之法尽矣。吾故曰:诗之为法有三,曰章、句、字;而章句字之法,又各有三也。间读诗,列章法于其题下,又摘其句,以句法字法标之。盖画虎之用心,而破碎灭裂之罪,不可免矣。观者幸恕其无知,而谅其愚蒙也。[12]

明代诗人俞弁曾在《逸老堂诗话》中说:余访唐子畏于城西之桃花庵别业,子畏作山水小笔,遂题一?句于其上云“青藜柱杖寻诗去,多在平桥?树中。红叶没胫人不到,野棠花落一溪风。”余曰:“诗固佳,但恐‘胫字押平声未稳。”子畏谓我何据,余曰:“老杜有‘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胫。”子畏跃然曰:“几误矣!”遂改“红叶没鞋人不到”。吁!子畏之服善也,如此与世之强辩饰非者殆径庭矣。

从这一则轶事中我们能看出唐寅对于自己诗作押韵的严格要求,如果要将诗作予以改动,还要有先例,这种态度可以说是很严谨的。

王?登在《丹青志》中评价唐寅的文学道:“才雄气逸,花吐云飞,先辈名硕,折节相下,庶几青莲之驾,无忝金龟之席矣。” [13]

长洲阎秀卿《吴郡二科志》云:“有俊才,博习多识,善属文,骈俪尤绝。歌诗婉丽,学刘禹锡。”[14]

科场挫折使唐寅很快转向,他后期少雕琢的、逐渐俗化的诗作也是逐渐演变的结果,亦是唐寅心境不断变化的结果。

唐寅的《怅怅词》是其三十多岁时回顾少年时代的作品:

怅怅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

何岁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

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劳草梦中烟。

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

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院门前。[15]

读唐寅不可不读《怅怅词》,七八句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少年时的他是多情的,对于自己的感情也易于感伤,然而正当他能够见功立业的时候,却遭遇不测,自己的前程也成了两袖眼泪,然而看破之后人生最后无非一堆白骨。经历了立功立言到人生幻灭的强烈对比,唐寅解释道自己即使穿着破烂的衣服在妓院门口乞讨,也应不会后悔。这既是对自己的自嘲又解嘲,展示自己内心的无所羁绊,又是在与自己“两袖黄金泪”的纠缠。人在自己的巅峰状态一落而下,内心痛苦,却无法发泄,因而也成就了名篇,也曾经引发了很多人进行评论。

顾元庆《夷白斋诗话》云:唐子畏为诸生时尝作怅怅诗云:“怅怅莫怪少时年,……衲衣持钵院门前。”人以为诗谶云。后多作怨音,其自咏云:拥鼻行吟水上楼,不堪重数少年游。四更中酒半床病,三月伤春满镜愁。白面书生期马革,黄金说客剩貂裘。

《四友斋诗说》卷三:唐六如尝作《怅怅词》其词曰:“怅怅莫怪少时年,……衲衣持钵院门前。”此诗才情富丽,亦何必减六朝人耶?

冒愈昌《诗学杂言》卷下:尝爱诵唐伯虎《怅怅行》云:“怅怅莫怪少时年,……衲衣持钵院门前。”岂敢谓同声相应,抑可谓同病相怜。

顾元庆联想到了这首诗似乎成为唐寅之后落魄生活的谶言,也认为后来唐寅所做的一些诗非常哀怨。何良俊的评论只是在谈论诗作语言上的问题,而看到如皋名士冒愈昌的评论,他认为自己与唐寅是同病相怜。我们看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卷十五冒秀才愈昌。

愈昌字伯麟,如皋人。为学宫弟子,有时名,负气伉直,为怨家所中。浪迹避地,遍游吴楚间。作诗敏捷,千言不草,矫尾厉角。舌辩如悬河所至,士大夫皆畏而礼之。伯麟游王元美、吴明卿之门。二公怜其才,每为白其冤状,而伯麟称诗,奉二公为祖祢,迄不少变。

看来冒愈昌也是一个有才之人,非常自负,与士大夫舌辩口若悬河,也是被人所中伤。不得申其志。这与唐寅少有才名,而科场案后不能实现自己见功立业的心情是一致的。冒愈昌也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他们共同的遭遇,所以无论唐寅是多么的多情,多么的洒脱,他的心痛之处还是在于壮志难酬。冒愈昌也是一个任侠之人,对李白也非常喜爱,曾有一首《过采石怀太白》,“裘马千金瓮底春,清平一调醉中亲。从君死后无狂客,寂寞词人与酒人。”从诗中我们可以读出熟悉的“五花马、千金裘”而“瓮底春”则来自于张三丰的“玄酒倾残瓮底春”,此处暗指李白饮酒。“清平一调”则是李白《清平调词》[16],关于这三首词的创作背景,有很多地方予以记载

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记载: “开元中,李白供奉翰林。时禁中木芍药盛开,明皇乘照夜白,贵妃以步辇从,选梨园子弟度曲,李龟年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明皇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宿酲未解,爰笔而就。太?持颇黎七宝杯,酌西凉葡萄酒。明皇亲调玉笛以倚曲,每曲?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饮罢,敛绣重拜,自此顾李白异于他学士。”[17]

满怀壮志的李白入长安后,本以为能够做辅弼大臣,功成名就后“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但是就逸闻所传播的《清平调词》创作背景来看,更加强化了他作为文学侍臣的色彩。隐含之意便是所求不得,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最后两句也是表达对李白深刻的怀念,李白死后便再也没有这种狂放俊逸之人,难觅知音。这大概是冒愈昌为何会选《清平调词》作为意象入诗的原因。唐寅也与李白有相似之处,后文所选《把酒对月歌》即是一例。再结合冒愈昌与唐寅的身世遭遇,可以想见冒愈昌在读《怅怅词》的时候,深有同感,便写下了“岂敢谓同声相应,抑可谓同病相怜。”的感慨。

而花、月、酒,在唐寅诗中的出现率很高,有一些诗的风格是不事雕琢,与俗化之后的诗还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唐寅写花的诗中有很多写菊花的,仍还十分清雅。

山家见菊

白云红叶?残霞,携酒看山日未斜。

黄菊预迎重九节,短篱先放两三花。

喜看嫩叶□□面,笑折新苞插鬓丫。

可惜国香人不识,却教开向野翁家。[18]

对菊

天上秋风发,?前菊蕊黄;主人持酒看,漫饮吸清香。[19]

题菊花三首

九日风高斗笠斜,篱头对酌酒频赊。

御袍采采杨妃醉,半夜扶归挹露华。

佳色含霜向日开,余香冉冉覆莓苔。

独怜节操非凡种,曾向陶君径里来。

飒飒金飚拂素英.倚阑琼朵入杯明。

秋光满眼无殊品,笑傲东篱羡尔荣。[20]

题自画墨菊

白衣人换太元衣,浴罢山阴洗砚池。

铁骨不教秋色淡,满身香汗立东篱。[21]

唐寅笔下的菊花也体现了其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接受,但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一直是远离仕途闲适生活的代表,虽然唐寅也想模仿这种旷达,然而开得正好的菊花,似乎无人欣赏,所以铁骨铮铮,孤傲地活出自己的样子。这自然体现了唐寅在遭遇不测之后的仍然坚持自己的本心,与他在《与文征明书》中写到的一样,这种困厄就好像是墨子、孙膑、司马迁遇到的一样,最终都会成就功名,然而其中却有种借菊花高洁这一意象来抒发他内心愁苦和落寞的意味。怀才不遇,这是中国传统士人阶层经常发生的事情,但是唐寅怀才不遇的等级更高,因为科场案,他再也没有机会在仕途中一展拳脚,而在那样的时代,只有通过入仕,用政治手段展现自己辅佐天子治理天下之才。自古遭遇相同的人总是惺惺相惜,李白同样怀揣着侠义之心想要有一番作为,却只能作为文学之臣。李白有《把酒问月》《月下独酌》之诗,唐寅也作一首《把酒对月歌》,将他和李白联系起来: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22]

这首诗首先借明月表达了自己对李白才情的仰慕和超越时空的怀念。但是从中还可以看出唐寅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即使自己没有李白的才能,但是月亮也不会嫌弃他丑,言外之意是自己的才情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后面两句,他说自己不会登上天子的船,也不会到京城去。反而要在一间茅屋中看着万树的梅花和一轮明月,表面上体现出他主动追求隐逸生活,远离仕途,“不登”“不上”还表达着一种转被动为主动的意味。但实际情况是他早已没有机会再进入官场,施展抱负,更不用说接近天子了。

祝允明曰:“子畏……其诗初喜稼丽,既又仿白氏,务达情性,而语终璀璨,佳者多与古合。”[23]王世贞《?州山人稿》云:“先生之始为诗,奇丽自喜,晚节稍放,格谐俚俗,冀?风人之指,其合者,尤能令人解颐。” [24]钱谦益评云:“伯虎诗少喜?丽,初唐,好?、白,?怨之词,益自放,计工拙,寄烂熳,复斐然。”[25]三人的评述皆道出了他文学创作风格的变化:早年追慕六朝、初唐,尚华美。晚年颓然自放,俗浅白是其文学作品的主导风格。到了晚年则如顾元庆在《夷白斋诗话》中所说:“解元唐子畏,晚年作诗,?用俚?,而意愈新”

同样是花、月、酒,我们又在其中看到另一个唐寅。

花下酌酒歌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拍手唱高歌。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昨朝花胜今朝好,明朝花落随秋草。

花前人是去年身,去年花开又谢枝

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

今日明年谁得知?天时不测多风雨,

人事难量多龃龉,天时人事两不齐,

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

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26]

这首先是一首伤时之作,春光美好而易逝。春花年年开放又年年败落,唐寅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之后,对人生的短促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唐寅发出了“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的感慨。或许这是在他的境遇中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一醉解千愁,及时行乐。似乎“醉酒”,成了当下比醒着更加容易的选择。他的其他诗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比如《感怀》诗: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

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

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27]

《感怀》这首诗,也是一首作者自己为自己解忧之诗,前四句都是在写一种随性而为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花边”与“柳边”也是暗指自己狎妓的生活。而最后四句则是写自己与后来妻子的幸福生活。“月同圆”自然是一种圆满的意象,象征了二人婚姻和睦,然而仔细想来,夫妻恩爱,琴瑟和谐固然是一件人生乐事,但是最后又是用了“万场快乐千场醉”来表达夫妻之间的爱情。这样的表达,又一次使他自己麻醉在这样的生活中。《花月诗》中也说“多少花前月下客,年年和月醉花枝”。

他也写类似《妒花歌》这样典型的春词: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

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夜伴花眠。[28]

他最出名的《桃花庵歌》也写了他整日沉醉花酒间的生活“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花、月、酒是唐寅物质享受的典型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唐寅试图展现他自己的生活只要是有花、月、酒的陪伴,就可以云淡风轻,沉醉其中。就如他在《五十自寿》中提到的那样“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另外一首《花酒》诗,却与这些感觉向左,居然告诫人们勿贪酒色,还把其中的利害清楚地阐明,其实花、酒也都是昙花一现之物,不能长久。

戒尔无贪酒与花,才贪花酒便忘家。

多因酒浸花心动,大抵花迷酒性斜。

酒后看花情不见,花钱酌酒兴无涯。

酒阑花谢黄金尽,花不留人酒不赊。[29]

尤侗曾作《桃花坞》一首云:

桃花坞,中有狂生唐伯虎。狂生自谓我非狂,直是劳骚不堪吐。渐离筑,祢衡鼓,世上英雄本无主。梧枝旅霜真可怜,两袖黄金泪如雨。江南才子足风流,留取图书照千古。且痛饮,毋自苦。君不见,可中亭下张秀才,朱衣金目天魔舞。[30]

他对于唐寅的遭际作了这一番见解,在他的眼里,唐寅内心的牢骚是无处发泄的,用高?离击筑和祢衡击鼓的例子来比于唐寅,他们都壮志未酬,唐寅所表现出的“狂”也仅仅是表面现象,借助于此才能抵消内心难以言说的牢骚。唐寅正是由于从小追慕侠士精神,但是他看重的也是见功立业,所以他一直严守侠义之规范,但是一旦见功立业的可能性消失,且由于他长期遵守的规范不再有任何意义,那么就只剩下了任性而为,率意而作,蔑视规范。

《桃花庵歌》中唐寅笑世人“看不穿”的或许是在他放荡的行为下所掩盖的内心的无奈与悲苦。他在一首《睡起》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年状态的描写,以及对功名的厌弃。

纸帐空明暖气生,布衾柔软晓寒轻。

半窗红日摇松影,一甑黄粱煮浪声。

残睡无多有滋味,中年到底没心情。

世人多被鸡催起,自不由身为利名。[31]

虽然唐寅最后两句说“世人多被鸡催起,自不由身为利名”,然而“黄粱”这一意象的出现,以及“残睡无多有滋味,中年到底没心情”二句,则表达了自己之前就要达到见功立业的理想如梦一般破灭了,而他又对世人为了“利”和“名”而身不由己的现实而感到悲哀。加之后来唐寅受聘宁王后发觉宁王有不轨行为,唐寅便“察其(宁王)有异志,狂使酒,其丑秽。宸濠不能堪,还。”(《明史文苑传》)宁王这才将其遣送回家。唐寅与一般的知识分子一样,对于谋反一事还是予以坚决反对,保持立场。

唐寅一直到去世前,那份见功立业,关心国家的心依然没有改变。唐寅在去世前的一年作《嘉靖改元元旦作》一首,以表达自己对于期盼嘉靖能够有所作为,成为天下的明君圣主,(虽然后来事实证明事与愿违):

世运循环世复新,物情熙?物咸亨。

一人正位山河定,万国朝元日月明。

黄道中天华阙迥,紫微垂像泰阶平。

区区蜂蚁诚欢喜,鼓腹歌谣竞此生。[32]

1982年在淮安市楚州区东郊发现的王镇夫妇合葬墓中发现了一幅无款《霜林白虎图》,图中有一只尾巴被砍断,但是还有一点连结的白虎,已经有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33],假若作者真的是唐寅,便更加能够说明他内心的苦闷与无助。

历来评价唐寅的性情大约是“雅资舒朗,任逸不羁”(《唐寅集》549页),“坐事就吏,因任达自放”(《唐寅集》555页),虽然唐寅的性格构成中有江南名士的风流才性,也正是由于他少年任侠,不事场屋的原因。当然也早就了后来唐寅诗风的不同于当代文人。“在古代文人中,这样的诗风真是一绝。陶潜的豪华落尽,李白的清水芙蓉,甚至白居易讽喻诗的平易埋俗,都还不失风雅,唐寅却将`白俗'发挥到极致,完全走向了传统诗歌审美的反面。”[34]再如他的《桃花庵歌》,被评为“此诗虽然语言浅近,迥异于在它以前的我国诗作”[35]。但是如果说唐寅没有被名利所羁绊,也是不恰切的,毕竟他有着十分强烈的见功立业之心,而他也不是被名利本身所羁绊,而是因为一种理想得不到实现,只是恰恰这种理想是通过名、利而外显的。其《叹世》诗在看待这些事情的时候,似乎是有些消极的命定论的意味:“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有伸脚处需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以至于王世贞认为唐寅的诗是“乞儿唱莲花落”,主要针对他晚年这种类型的诗歌来讲的。花、月、酒也只是唐寅在得不到见功立业的机会后的一种移情,沉迷花、月、酒中,既是对自己的一种麻醉,也是伪装自己痛苦的办法,只有如此他才能获得“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效果。即使正统的士大夫对他进行严厉的批判,这本身也非唐寅真正看重的,非但如此,唐寅还能用此方法反过来嘲笑那些道貌岸然的政治家,这也正是他性格中本身任侠之气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让他在痛苦的同时还必须要表现出自己的放荡不羁。

注释:

[1]张廷玉:《明史?文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53页。

[2]杨静庵:《唐寅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47年8月,第39页。

[3]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21页。

[4]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19页。

[5]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页。

[6]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1页。

[7]文林《和唐寅白发》:气羸发先改,五十头尽雪。岂无年差长,美??如涅。颜颓讵足叹?树立恐中折。服苦死所甘,侥枉生亦窃。叶脱根株固,贞元难遽?,天地?杀机,与夺难穷诘?铿寿今亦亡,回死有余烈。数命人人殊,疾徐付甘节。大冶范我形,坚脆任生?。(《唐寅集》第625页)

[8]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47页。

[9]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2005年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10]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47页。

[11]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1页。

[12]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30页。

[13]杨静庵:《唐寅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47年8月,第8页。

[14]杨静庵:《唐寅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47年8月,第9?。

[15]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8页。

[16]按,关于李白是否作词,历史上很多学者进行过很多讨论。对《清平调三首》的真伪问题,有吴企明《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李廷先《<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商榷》二文讨论,二文分别载于《文学遗产》1980年第2期,1981年第4期。

[17]冯金伯:《词苑萃编》,续修四库全书,1733,集部,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8]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第91页。

[19] 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第99页。

[20]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第147页。

[21]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第148页。

[22]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第22页。

[23]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58页。

[24]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57页。

[2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寅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第297 页。

[26]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1页。

[27]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5页。

[28]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1页。

[29]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3页。

[30]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00页。

[31]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6页。

[32]唐寅著,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3页。

[3]王金山:《旷古奇迷断尾虎 暗合唐寅辛酸泪??<霜林白虎图>辨考及唐寅字考》,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徐朔方,孙秋克著:《明代文学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第230页。

[35]章培恒,骆玉明著:《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