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中八仙广泛流传成因探析

2021-12-10 01:56:10华夏高考网

内容摘要:论及中国历史上最亲民的神仙,恐怕要数“八仙”了,而“八仙”由来渊源久已,但其定型并广泛流传却始于明代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而此时,《西游记》、《北游记》、《南游记》与其共称“四游记”。显而易见,《东游记》单就与其它三游记相比,也并不是最出彩的作品,更别提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小说作品相比了。那末,是什么原因使一部文学性、艺术水平并不高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广泛流传至今呢?本文主要从时代背景,作品自身两个方面来探讨“八仙”广泛流传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八仙 流传 成因

一.时代背景

1.社会风气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奉道流羽客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及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永,皆以方伎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羡,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宋元以来统治者重视道教,而其盛行影响波及文章,遂神魔小说盛行。

2.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中期农业生产从单一经济逐渐走向多种经营的经济,并有了全国范围的商品流通。手工?从农业中大量分离出来,大批工商业城镇在这一时期产生并且一部分手工业工厂和作坊中,雇佣关系大量出现。由此带来的是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且逐渐成为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是市民文化的兴起。市民阶层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欣赏不了阳春白雪式的高雅作品,他们追求的是富有想像力的?寄托理想的?趣味横生的文学。而神魔小说恰在这样一种时境应运而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伴随着《西游记》的流行,书商们找到了卖点和热点,编写几部如《西游记》那样热闹好看的作品成为书商们为之努力的方向。于是接踵而来便有了《南游记》?《北游记》?《东游记》。这南?北?东三种游记显然是为了借助当时流行甚广?影响巨大?销路极好的《西游记》而配套出版的。这应当便是《东游记》出现的直接原因。

二.作品自身

1.世俗性(小市民趣味)

“艺术作品之所以创作出来,不是为着一些渊博的学者,而是为一般听众,他们须不用走寻广博知识的弯路,就可以直接了解它,欣赏它。”②作品的产生是有着受众群的,而满足人数众多的小市民趣味的文学作品必然会流传广泛而不被束之高阁。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它是如何迎合小市民趣味的:

人物预设上,王世贞《题八仙像后》云:八仙者,钟离李吕张蓝韩曹何也。……以是八公者,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女则何,为各据一端作滑稽观耶!”③《东游记》中八仙各人代表一方,男女老幼?富贵贫贱的社会各色人等均可在“八仙”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读者很容易形成强烈的代入感,引起共鸣。

八仙特征上,在八仙未经度化之前,八仙与普通的人民大众并无多少差别,就拿吕洞宾来说,吕洞宾得道先是经过了钟离权的十试:

第一试:洞宾一日自外归,忽见家人皆病死。洞宾委之大数,心无懊恨,但厚备葬具而已。须臾死者皆复生,而洞宾亦不之怪。

第二试:洞宾一日卖货于市,议定其值,市者反悔,止酬其值之半,洞宾无所争论。

第三试:洞宾元日出门,遇丐者到门求施,洞宾与以物,而丐者索取不厌,且加谇焉。洞宾惟再三笑谢。

第四试:洞宾牧羊山中,遇一饿虎奔逐群羊:洞宾牧羊下山,独以身当之,虎乃释去。

第五试:洞宾居山中道舍读书,忽一女子年可十七八,容貌绝色,美可媚人,自言归宁母家,今以日暮无处安身,借此少息;既而调弄百端,夜逼同寝,洞宾竟不为动。如是者三日始去。

第六试:洞宾一日外出,及归,则家资为盗劫尽,殆无以供朝夕,洞宾略无愠色;乃躬耕自给,忽锄下见金数十锭,洞宾以土掩之,一无所取。

第七试:一日洞宾遇卖铜器者,买之而归,见其器皆金也,即去寻卖主而还之。

第八试:有疯狂道士陌上市药,自言服者立死,再世可以得道。旬日无人敢买,惟洞宾买之。道士曰:“子速备后事也。”洞宾服之,全然无恙。

第九试:春水泛溢,洞宾与众共涉,方至中流,风涛波涌,众皆危惧,而洞宾端坐不动。

第十试:洞宾独坐一室,忽见奇形怪状鬼魅无数,有欲斩洞宾者,有欲杀洞宾者,洞宾但危坐,毫无所惧。复有夜叉数十,解一死囚,血肉淋漓,号泣言曰:“汝宿世杀我,今当偿我命。”洞宾曰:“杀人偿命理也。”遂起索刀欲自刎偿之,忽闻空中大吼一声,鬼神皆不复见。④

这十试,试的便是普通人七情六欲,而普通大众与得道之间隔的不是才貌地位,隔的仅仅是每个人都有的七情和六欲。这种接地气的故事情节,成仙方法大大地满足了普通大众的内渴望,那些苦苦活在社会底层的读者在这里找到了一条成功逆袭之路,虽然只是黄粱一梦,但那片刻的欢愉便已足矣。梦醒之后,且还能自我安慰一番,我之所以得不了道,只不过因为我抛不了情,忘不了欲,罢了,罢了。

2.语言通俗易懂

就拿吕洞宾为例,25回钟吕鹤龄传道中,吕洞宾在岭问曰:“仙可为乎?”,“何为三成五等”,“何谓鬼仙”,“鬼仙何有术功而至”,“何谓人仙”,“何谓地仙”,“何谓神仙”……连续向钟离权问道,宛若一名好学学生。在27回调戏白牡丹时,洞宾思曰:“广寒仙子,水月观音,吾曾见过,未有如此娇态动人者。倾国倾城,沉鱼落雁,译颂矣。”把洞宾多情书生一面彰显无遗。后事情败露,钟吕奕棋时,汉钟离问其白牡丹之事,吕洞宾对曰:“嗜欲之心,人皆有之,而遇美色,尤为难禁。彼时弟子尚且脱胎换骨,其如花似朵,绝世无双,顿觉留意,虽得采其英华,然不免为其迷恋。以此观之,凡人之流溺,无怪其然也。”钟又问起黄鹤楼饮酒半年之事,其答曰:“虽是饮酒,本为欲践昔日度尽诗人之言,故久留人间,借以迷人耳目,亦为练气存神之助耳。”从中可见吕不知悔改,找尽托词,欲盖弥彰。因为他的不服气,便有了后来私遣椿树精助萧太后进兵一事,“我不若私降凡间,扶得萧太后,以败宋军,一见气数不足为凭,二见酒色不足为累,三则杜师父之口于无言,绝众仙之笑于不争乎。”这段话,把其不知悔改吗,争强好胜体现淋漓尽致。后私自插手人间兵事之事败露,铁拐李大怒,湘子设筵和好,在宴席上,铁拐李大骂吕洞宾,吕洞宾答曰:“非是我抗师父之言,但因替椿精凡间作孽,欲往收之,乃至今见此阵纷纭,一时技痒,聊试阵法于军中,不意利害至此。”从中可看出,此时洞宾虽仍在找托词,但已知错。

这几段言语通俗易懂,且生动形象的刻画出吕洞宾在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他的好道,他的风流,他的书生意气和争强好胜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很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来源于民间

八仙故事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正因如此,“八仙”在民间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其深入民心并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东游记》里的故事并不是原创的,而是借鉴甚至是抄袭其它文学作品拼凑而成。而关于“八仙”由来,浦清江先生的《八仙考》⑤用力最工,其结果已广泛为后来学者引用,成为权威。但其《八仙考》是从“八仙”一词的由来开始考证,其中有许多内容是与本文所题“八仙”(八位神仙)是毫无关系的,比如说:“淮南八仙”?“酒中八仙”。因此对其观点其有用之处归纳如下:张果老??唐?郑处海《明皇杂录》最早记其事;韩湘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及杜光庭《仙传拾遗》最早记其事;汉钟离??北宋《宣和书谱》最早记其事;铁拐李??《拐仙录》最早记其事;蓝采和??五代,沈汾《续仙传》最早记其事;何仙姑??唐《广异记?何二娘》;曹国舅??元,苗善时《纯阳常君妙通记》最早记其事;吕洞宾??较为复杂,众说纷纭。从北宋庆历时传说起,民间就以为真仙。小野四平则据胡应麟曾指出唐前神仙多姓吕这一事实,进行了合理推测:“由于某种契机,从前所有吕姓神仙传说被集中到一起,于是有了吕洞宾传说”,只是契机至今不明。浦氏认为,在其仙事始创时期,大约尚有实在之人,约为太宗?真宗?道士,其仙事因“道士纷传而益炽”,后在真宗时举国奉道求仙的政治氛围下很快完成了从人列仙的转化。而历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姓吕名岩,唐末人。《全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

尽管吕洞宾最早出现的时间不一,但对此文来讲这并不重要。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八仙”都是有原型和出处的,而他们真正定型和广泛流传却是源于《东游记》。很明显,“八仙”之所以成为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民间发芽,在民间积淀,在民间壮大!

参考文献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插图本),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版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说(上)

②黑格尔注,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第一卷,《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第三章《艺术美?或理想》

③[明]王世贞.《题八仙像后》,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新刊八仙出处东游记》收入《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吴元泰台湾天一出版社民国七十四年影印明刻本,第二十四回

⑤浦清江.《八仙考》原载《清华学报》,第11卷第1期,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