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老子》成语的特点探析
2021-11-11 06:13:31华夏高考网摘 要:本文探析了源于《老子》成语的特点。主要特点有四个:一是从产生方式来看,以原文直取为主;二是从表现形式来看,以四字格为主;三是从内部结构来看,反义词居多;四是从意义变化来看,稳定性极强。
关键词:《老子》 成语 特点
汉语是世界上古老而又发达的语言之一,而成语是汉语语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来源多样,其中一个重要来源是古代典籍。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成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先秦典籍。《老子》是创作于先秦时期的中国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全书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从中产生的成语就达50多个,平均每100字产生一个成语。如果细加分析,这些源于《老子》的成语,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从产生方式来看,以原文直取为主
从古代典籍中产生的成语,与典籍的原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成语产生的方式有多种:有的直接从原文中截取文字;有的是对原文文字进行精简;有的是对原文内容进行概括;有的是更换原文中的某个字;有的则是改变原文的语序。《老子》作为出现较早的一本古代典籍,从中产生成语的方式也大致如此。
一是直接截取。从原文中直接截取出文字,内容和结构均无变化,形成流传后世的成语。如:
1.玄之又玄。语出第1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长生久视。语出第59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出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宠辱若惊。语出第13章:“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5.天长地久。语出第7章:“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运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成语还有:多言数穷(第5章);金玉满堂(第8章); 功遂身退(第9章);绝圣弃智(第19章):绝仁弃义(第19章);天大地大(25章);大巧若拙(第41章);大器晚成(第41章);大音希声(第41章);若存若亡(第41章);不得其死(第42章);知足不辱(第44章);知止不殆(第44章);大直若屈(第45章):大辩若讷(第45章);损之又损(第48章);慎终如始(第64章);兵强则灭(第76章);天道无亲(第79章);小国寡民(第80章);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等。
二是精简压缩。将原文中的虚词如“而、其、于”等进行精简,压缩成简短的成语。如:“知雄守雌”是对“知其雄,守其雌”(第28章)的精简;“祸福相倚”是对“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第58章)的精简;“知白守黑”是对“知其白,守其黑”(第28章)的精简;“功成弗居”是对“功成而弗居”(第2章)的精简;“轻诺寡信”是对“夫轻诺必寡信”(第63章)的精简;“和光同尘”是对“和其光,同其尘”(第4章)的精简;“戎马生郊”是对“戎马生于郊”(46章)的精简。
三是概括内容。将原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成语与原文意义基本相近。如:“无中生有”是对“天上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的概括;“涣然冰释”是对“涣兮,其若凌释”(第15章)的概括;“进寸退尺”是对“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第69章)的概括;“无为而治”是对“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的概括。
四是更换用字。将原文中的文字用其他文字代替,语意基本不变。如:
1.如烹小鲜。语出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原文中的“若”换成了“如”。
2.自知之明。语出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原文中的“者”换成了“之”。
3.自取其咎。语出第9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原文中的“遗”换成了“取”。
4.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语出第36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原文中的“固”换成了“先”。
5.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语出第73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原文中的“失”换成了“漏”。
6.天道好还。语出第30章:“其事好还。”原文中的“其事”换成了“天道”。
7.不得已而为之。语出第31章:“不得已而用之。”原文中的“用”换成了“为”。
五是调整语序。将原文中的语序加以调整,从而得到成语。如:
1.根深蒂固。语出第59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固柢”语序调整,变成了“根深蒂固”。
2.以德报怨。语出第63章:“大小多少,抱怨以德。”“报怨以德”调整顺序,变成了“以德报怨”。
从以上五种成语的产生方式所列举的实例来看,显而易见,直接截取原文的方式数量最多,是《老子》成语产生的最主要方式。
二、从表现形式来看,以四字格为主
源于《老子》的成语,其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有三字格的,如“大丈夫”;有六字格的,如“老死不相往来”“不得已而为之”等;有八字格的,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但这些都是少数。从上文所列举的成语可以看出,《老子》产生的成语数量最多的是四字格。
《老子》以四字格成语居多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老子》?生的时代较早,那时一个汉字表达一个意义,语言简洁,连诗歌的代表作《诗经》都主要是四言诗句,四字结构足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二是四字格庄重典雅,简洁明快,具有对称性,符合汉民族潜意识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心理。这也符合后来成语以四字格为主的发展规律。
三、从内部结构来看,反义词居多
从成语的内部结构来看,源于《老子》的成语有相当数量都含有反义词。这些反义词相对而举,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名词与名词相对。如:“天长地久”中的“天”与“地”;“知白守黑”中的“白”与“黑”;“知雄守雌”中的“雄”与“雌”;“祸福相倚”中的“祸”与“福”;“报怨以德”中的“怨”与“德”等。另一类是动词与动词相对。如:“出生入死”中的“出”与“入”,“生”与“死”;“进寸退尺”中的“进”与“退”;“无中生有”中的“无”与“有”;“多藏厚亡”中的“藏”与“亡”等。第三类是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如:“大直若屈”中的“直”与“屈”;“大巧若拙”中的“巧”与“拙”;“大辩若讷”中的“辩”与“讷”等。
《老子》中的成语内部多用反义词,实际上是《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体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反义词的运用正是事物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的反映。比如“祸福相倚”,灾祸的旁边隐藏着幸福,幸福的里面埋藏着灾祸。灾祸和幸福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成语中包含如此多的反义词,这在古代典籍中还是独树一帜的。
四、从意义变化来看,稳定性极强
源于《老子》的成语流传至今,历经2000余年,有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与在原著中的意义显著不同。如:“无中生有”,原指“有”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后用来指凭空捏造;“出生入死”,原指从出生到死去,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若烹小鲜”,原指治理大国,应无为而治,就像煎小鱼,只能顺其自然,不能任意翻动,多翻则易烂,后用来比喻举措自如,轻而易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原指道精深奥妙,无声无色,非眼所能看到,非耳所能听到,后多用来表示不关心,不注意。源于《老子》的成语绝大多数的意义取自原著,至今没有变化,占比约在80%以上。
由此可见,《老子》成语的意义稳定性极强。这得益于《老子》一书语言凝练,哲理深邃,语意简洁明确,逻辑性强,概括性强,适应面宽,因此,一般情况下成语的意义不易发生变化。所以,后人根据实际情况提炼运用《老子》成语时无需对原文做很大变动。
源于《老子》的成语,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对后人有很好的启迪和指导,值得认真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荆丽丽.《老子》成语意义初探[J].安徽文学,2011,(11).
[2]于永敏.《老子》成语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郑益兵.源于《老子》的成语[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8).
(汤玫英 河南郑州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450044)
相关推荐
-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2021-12-23 01:49:29
- 山东济宁方言单字音声调声学实验研究2021-11-11 06:12:31
- 宁夏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6:59
- 陕西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4:54
- 河南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2:24
- 四川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7:00:02
- 天津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最新2024-07-17 16:58:16
- 山东济宁方言单字音声调声学实验研究2021-11-11 06:12:31
- 《八月之光》的后殖民解读2021-11-11 06:10:36
- 铁凝《麦秸垛》中的性别意识形态2021-11-11 06:09:28
最新发布
图文推荐
内蒙古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20:20西藏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8:40青海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6:44新疆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3:15云南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10:42山西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08:57宁夏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06:59陕西高考投档分数线公布一览表
2024-07-17 17:04:54